齐邦媛巨流河山河破碎呜咽,流过我的心

文案策划招聘求职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210.html

背景信息:

作者简介:

笔名:补之。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平生无所长,唯喜诗与书,闲时喜欢写写画画。说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侥幸汇成河。

一次偶然的机会,也许是冥冥中自有缘分,我读了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字字句句,克制内敛,却饱含深情,让从未经受过战争苦难的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那个时代的悲哀,而只能通过影视作品认识的年代,竟一下子鲜活了起来。诚如齐先生所言,“二十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那时的中国,是“一个我引以为荣,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巨流河》前后跨度六十余年,以自传体的形式讲述了两代人从东北巨流河落到台湾哑口海的故事。那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

齐先生于一九二四年出生在东北辽宁,那是一块丰饶美丽的大草原,先生曾在自家庄园里度过了一个相对祥和安定的童年,时隔七十多年,先生在回忆时仍饱含深情的提起儿时采的芍药花,感激那位赐予自己生命与名字的乡村医生。

我难以忘怀先生在书中写到,先生的父亲在念私塾时问老师,“为什么日本人和俄国人(日俄战争)在我的家乡打仗?”二十世纪的中国内忧外患,国势日衰,东三省广袤无垠的土地,引来接壤千里的俄国边患和日本的侵略。“她土地资源的丰饶,使她成为灾难之地”。

因为战乱,先生六岁那年随母亲离开家乡,从此终身在漂流中度过,没有可归的田园,只有歌声里的故乡。先生自言,“我兄妹一生填写籍贯辽宁铁岭,也只是纸上故乡而已”。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先生是幸运的。战火纷飞的年代,先生仍能够有体系的接受完整的教育,而且是当时最优秀的教育,遇见了受益终生的良师益友。

先生中学就读于南开,“在这里六年,我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心智开展,奠定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张伯苓校长深受国家衰败刺激,用一腔热情,创办了南开学校。张校长饱含爱国激情,鼓励“中国不亡,有我!”,一言一行,莫不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他那时不知道,他奋斗的心血都没有白费,他说的话,我们散居世界各地的数万学生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

从先生的描述中,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志士的风骨,那是真正的温文尔雅,谦谦君子,为人正直谦逊;为学严谨,一丝不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后人敬仰。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在他想,这些孩子都是父母托给他的,必须好好照顾”。

先生描写的战争,句句克制含蓄,并未大量描写伤亡人数,只是从少女的角度描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忍不住一阵阵心酸,读书人尚且如此,真正经历者情何以堪,难以想象先生是怎样经受了这巨大的灾难与命运的暴虐无常。

“我开始谈文论艺是在晴天和月夜跑警报的时候”,初读这句话,我忍不住一阵战栗,那是怎样的一个年代啊,朝不保夕,死亡如影随形,“防空洞外,死亡的威胁不曾停歇……童年起耳闻、目见、身历种种历史上悲壮场景,许多画面烙印心中,后半世所有的平静及幸福岁月的经验,都无法将它们自心中抹去;这当中,最深刻、持久的是自己十三岁到二十岁,在我全部成长的岁月里,日本人的穷追猛炸。每天太阳朝阳升起,但阳光下,存活是多么奢侈的事”。只有真正经历了那样的生死,才能以最内敛的方式处理这无比残酷的事实,“不是过来人不能如此”。

很多人读《巨流河》,印象最深的人是张大飞,因为他与先生深刻的默契,青春夹杂着死亡的浪漫气息让人震撼,但是我看来那未免过于肤浅。

张大飞在经历家破人亡之后选择投报空军,“他说,生命里,从此没有眼泪,只有战斗,只有保卫国家”,那是只有二十岁的年轻如我般的青年啊,因为战争,不得不快速长大,担当起保家卫国的使命,死亡自此就是他们的宿命。“当我们在地上奔跑躲避敌人的炸弹时,他们挺身而出,到天空去歼灭敌机。当我们在弦歌不辍的政策下受正规教育时,他们在骨岳血海中,有今天不知明天”。

张大飞如兄长般地陪伴了先生几年时光,他的去世令先生悲痛到不能自已,先生一直难以释怀,为什么那么虔诚的信徒,受尽家破人亡颠沛流离之苦,不能得到善终,还要由地面升到天上流浪?

身为读者的我也是一阵阵悲痛袭来,都是因为战争啊,战争让多少青年失去生命,他们还没有好好看过这个世界,还没来得及尝尝人生的滋味,就如昙花般坠落。

读到多年后先生由台湾回到大陆探亲的场景,我的感情再也无法抑制,泪流满面。昔日的同窗大多已先后去世,至交好友也已到弥留之际,风烛残年的他们再相见,仍如少年分离那般唱起了级歌,穿过岁月的长河,那群少年少女似乎又都回来了,他们在战火中背诵着优美的古诗词,朗诵着济慈与雪莱的爱情诗,大呼“中国不亡,有我!”……

“祖居庄园早已被摧毁,祖坟也犁平为地……我曾漫山遍野奔跑、拔棒槌草的小西山,半壁已削成采石场……我父祖铁石芍药的故乡,已无我立足之地了”。而那亦兄亦友挂着温熙笑容的二十六岁的青年,只浓缩到石碑里的一行字了……

战争与政治因素,造成了二十世纪那两代人的生死离别,这些苦痛,是我从没经历过的后辈难以想象的,敬畏与尊重应该是对那些生命与历史最好的纪念,先生的一生,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瞎姆雷特看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xw/90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