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库地名法库县大孤家子镇村屯名字由来
法库大孤家子镇
自然概况
半拉山
法库县大孤家子镇,镇政府驻地大孤家子村。位于县城南,距县政府所在地法库镇22千米。东与冯贝堡镇相邻,西与丁家房镇接壤,南与三面船镇相交,北与十间房镇毗连。境内坐落有东西走向的五龙山脉,绵延6.5千米。拉马河、小岭河、石砬子河贯穿全境。发源于北八虎山东麓的拉马河经由石砬子、后孤家子、拉马桥、陆家房申村进入依牛堡子镇,最后注入辽河。中小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1座,地表水和地下水较为丰富,山脉与河流相间,形成了全境70%的古河道冲击平原,土质肥沃,是全县的主要产粮区。全镇共辖33个村、屯。其中,行政村13个、自然屯20个。国道由南而北贯穿全境,沈康高速公路在境内东部穿过。
政区沿革
清初隶属铁岭县,光绪三十二年()划入法库直隶厅,隶属正南路巡警分局(驻地大孤家子)。宣统二年()实行地方自治,隶属法库厅南一乡(自治会驻地大孤家子)。民国二年(),法库废厅立县,政区沿袭旧制。民国十二年(),实行区村制,隶属第三区,区公所驻地“大孤家子村”。民国十七年(),区划调整,仍为第三区,辖8个主村,25个副村伪满时期分属大孤家子、二道房两村,辖18个屯。国民党占领期间,村改为“乡”,屯改为“保”。年2月,法库解放,属第三区,区政府所在地大孤家子。年撤消区村建制,分属大孤家子、牛其堡两乡。年2月并乡,划归大孤家子乡管辖。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并大孤家子、冯贝堡两乡,建立“东方红人民公社”,驻地大孤家子。年更名为“大孤家子人民公社”;年调整公社体制,划出东境12个大队建立冯贝堡人民公社,本社辖17个生产大队;年,增设李贝堡大队,辖18个生产大队。年6月,大孤家子人民公社改为“大孤家子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年,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公社管理委员会”。年,实行乡村制,大孤家子人民公社改为“大孤家子乡”。年8月,大孤家子乡更名为“大孤家子镇”。年2月调整村级规模时,郭家窝堡村并入敖牛堡村、土井子村并入牛其堡村、小岭村并入大岭村。年11月,大二道房、李贝堡村划归县生态旅游经济区。
村、屯名称及由来大孤家子村,建制村。镇政府所在地,隶属法库县大孤家子镇。辖石佛山1个自然屯。位于县城南,距县政府驻地法库镇20千米。东与冯贝堡镇李家荒地村相邻,西与本镇佛山堡屯接壤,南与本镇小岭村为相交,北与本镇后孤家子村毗连。清康熙五十年(),有徐姓者由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迁来此处占荒垦殖,年久成村。因最初时仅有其徐姓独一户人家,且位于后孤家子之南,初称“前孤家子”,后因徐姓族众,村落规模大,遂更名为“大孤家子”。国道由村南北过境。在村东有一座建于年的钢筋混凝土桥“拉马桥”,桥长27米、宽8米。
石佛山屯,自然屯。隶属大孤家子村。位于大孤家子村西北0.5千米,地势平坦。清康熙年间,有山东徐姓农民迁来此处垦荒定居。因村西山上有座古庙,庙内供奉一尊石佛,故名“石佛山。
小二道房村,原名“小鞑子房”建制村。隶属大孤家子镇。辖前四家子、后四家子、后茨沟3个自然电。位于镇政府西北。距镇政府驻地大孤家子村8千米。东与十间房镇大二道房村相邻,西与丁家房镇红土墙子村搭界,南与本镇半拉山村接壤,北与十间房镇罗泉沟村毗连。清乾隆年间,有鞑靼(蒙古族)兄弟二人迁居此处,后哥俩分开。弟弟居于此处,形成村落后,称为“小鞑子房”。清末改为“小二道房”。发源于本村的小二道房南河、及後四家子河,由村中穿过,最后注人石砬子水库。
后四家子电,原名“四家子”,自然屯。隶属小二道房村。位于小二道房村西0.5千米,地势为丘陵岗地。清雍正八年(),有肖、高、杨、温四户由外地迁来此地垦荒首居,形成村落后,遂名“四家子”。后因移住者增多,有几户搬到村南建房,亦称四家子。因此村位北,故名“后四家子”。
前四家子电,初名“四家子”,自然电。隶属小二道房村。位于小二道房村西南1千米,清雍正年间,有胡、柳、姚、曹四户由北村迁到此地开荒首居,成村后亦称“四家子”。为与北村四家子相区别,遂名“前四家子”。
后茨沟屯,曾名“茨沟”,自然屯。隶属小二道房村。位于小二道房村南1.5千米,清乾隆年间,有王、张、高三户于此落户垦荒首居,日久成村。因村落山沟上下长满茨榆树,遂名“茨沟”。后因前屯也称茨沟,为与之相区别,改称“后茨沟”。
山嘴子村,曾名“龙王庙“山咀子”,建制村。隶属大孤家子镇。辖熊家岗子1个自然屯。位于镇政府东北。距镇政府驻地大孤子村4千米。东与冯贝堡镇东团山子村相邻,西与十间房镇李贝堡村接壤,南与本镇后孤家子村为界,北与十间房镇赵贝堡村毗连。清乾隆年间,有王、李、潘姜、鲁、高、郭等七姓率族移居此地开荒耕种首居,其人多崇信龙王,于是便在村中建一龙王庙,亦取村名为“龙王庙”。咸丰中叶,因移居者大增,依山势形成了前后三个居住点,本居住点接近山口,俗称山嘴子。后经居中部落李姓者提议,改龙王庙为“三嘴子”。初时有山咀子、前山咀子、后山咀子之分。年久,三个居民点连成一片,遂统称为“山咀子”
熊家岗子屯,自然屯。隶属山咀子村。位于山咀子村西。距山嘴子村1千米。地势为丘陵岗地。清初,有熊姓弟兄三人由山东历城县迁来此处垦荒定居,日久成村。因宅舍建于近高岗处,故名“熊家岗子”。
方石砬子村,又名“石砬子”建制村。隶属大孤家子镇。辖铧房1个自然电。位于镇政府西北,距镇政府驻地大孤家子村4千米。东与本镇后孤家子村相邻,西与本镇半拉山子村接壤,南与本镇佛山堡屯搭界,北与十间房镇大二道房村毗连。清雍正年间,有方姓者,由山东迁来此处垦荒首居,年久成村。因村落依山而建,村后有座石头山,山石裸露,怪石嶙峋,人称石砬子山,村以山名,遂称之为“方石砬子”。民国时简称“石砬子”。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方石砬子”。位于方石砬子村南1.5千米处有座孤立的小山,名小古城子山,山有石筑的辽金时代古城遗址,至今仍
有宽深的沟、壕等,城内建筑台基尚依稀可见。有东西走向的龙头山,北石砬子山。南河,发源于五龙山,经由本村村南穿过,蜿蜒东行,最后注入辽河。在村东北有一座年4月落成的水库,名方石砬子水库。在村东部有一座建于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小桥。桥长11米、宽6米。
铧房电,曾名“张家窝堡”自然屯。隶属方石砬子村。位于方石砬子村北1千米。地势多丘陵岗地。清雍正年间,有张、王、刘姓由山东莱州府移居此地开垦山荒,自成部落,因张姓族大,故名“张家窝堡”。清朝末期,有一手艺人于此落户开办铁匠炉,专铸犁铧,生意兴隆,日久天长,遂更村名为“铧房”。
后孤家子村,建制村。隶属大孤家子镇。位于镇政府北。距镇政府驻地大孤家子村2.5千米。东与本镇团山屯相邻,西与本镇方石砬子村接壤,南与本镇大孤家子村
搭界,北与本镇山咀子村毗连。清雍正年间,有山东人马姓者一家由山东泰安迁来此地开垦内务府官庄土地,日久成村,因村落位于大孤家子村北,故名“后孤家子”。后有徐广珍、夏玉伦先后成为本村庄头。国道由村中过境。村北有座建于年8月的石桥,桥长30米、宽12米。
半拉山子村,建制村。隶属大孤家子镇。辖前茨沟、詹家窝堡2个自然屯。位于镇政府西北,距镇政府驻地大孤家子村7.5千米。东与本镇方石砬子村相邻,西与丁家房镇兴隆峪村接壤,南与本镇牛其堡子村为界,北与本镇小二道房村毗连。清初,有吴姓者由关内搬迁至此落脚垦荒首居,日久移驻者增多成村。因村西有一座独立小山,山的一面陡峭如壁,似刀劈斧砍一般少了一半。由山得名,遂称其村为“半拉山”。
前茨沟屯,自然屯。隶属半拉山子村。位于半拉山子村北1.5千米。地势为丘陵岗地。
清乾隆年间,有王、张、高三户由后茨沟搬迁至此落户首居,因位于后茨沟南面,遂名“前茨沟”。
詹家窝堡屯詹家窝堡屯,自然电。隶属半拉山子村。位于半拉山子村西0.5千米,北纬丝,东经”17地势多丘陵岗地。清康熙年间,有詹姓者率家族逃荒到此搭窝棚首居,日久成村,遂名“詹家窝棚”,后转音为“詹家窝堡”。该村耕地面积亩,人口人。佛山堡村佛山堡村,建制村。隶属大孤家子镇。辖东沟1个自然屯。位于镇政府西,北纬42°19′、东经°。距镇政府驻地大孤家子村4千米。东与本镇大孤家子村相邻,西与本镇牛其堡子村接壤,南与本镇敖牛堡子村村、郭家窝堡屯搭界,北与本镇石砬子村、半拉山村毗连。清初成村,村落依山而建,因村后山上早年间建有一座古寺庙,庙内供奉有释迦摩尼佛像,遂取村名为“佛山堡”。另有一说,村后之山外形从某角度观看,似一尊大佛,人们尊其为佛山,亦称该村为佛山堡。村北坐落的是东西走向的五龙山山脉,有大西山、阎坟山,狼牙山、榛子山、烈士墓山大小山头8座。
别名“北沟”、“西沟”、“陈沟”,自然屯。隶属佛山堡村。位于佛山堡村东1千米,地势为丘陵岗地。清康熙年间,有陈姓逃荒者于此沟首居,因村落位于佛山堡东,故名“东沟”。亦因坐落在兴隆山北,大孤家子西和姓陈的首居,遂又有“北沟”,“西沟”、“陈沟”之别称。
兴隆山村,原名“青龙山”,建制村。隶属大孤家子镇。自然屯。清雍正年间,有直隶逃荒者于此垦荒首居。继之,又有山东济南府历城县李家庄李氏三兄弟的二弟落户于此,日久成村。因村北近山,山势蜿蜒,北高南低,俯冲而下,形似青龙,以山命名,称之为“青龙山”。后于民国年间,以兴旺发达之意,更名为“兴隆山”。
徐家窝堡屯,自然屯。隶属兴隆山村。位于兴隆山村西。距兴隆山0.5千米。清乾隆年间,有徐姓哥仨由山东诸城县闯关东来到法库,其中一股留在此地垦荒首居,形成聚落后,得名徐家窝棚,后演变为徐家窝堡。人民公社时为兴隆山生产大队的个生产小队。
牛其堡村,曾名“纽旗姑堡子”建制村。隶属大孤家子镇。辖土井子1个自然屯。位于镇政府西,距镇政府驻地大孤家子村7千米。东与本镇佛山堡村相邻,西与本镇牛其堡子水库接壤,南与公路、南山为界,北与北窝堡屯、半拉山子村毗连。清初,有满族人“纽旗姑”者由长白山迁居此地垦荒首居。后又有山东诸城县刘、王、孙、朱四户迁来此处落户,年久成村。称之为“纽旗姑堡子”。民国初年,因对纽旗姑字义不解,呼之拗口,便以其谐音,改称为“牛其堡子”。境内坐落有东西走向的后山、东山、小西山、卷莲花山、王八盖山等大小山头5座。发源于本村水库的南河沟,东河沟经由本村村东、村南穿过,蜿蜒东流,最后注入辽河。年修建的牛其堡子水库,坐落在村西。
土井子屯,自然屯。原系建制村,年2月与牛其堡子村合并,隶属牛其堡子村。位于镇政府西南,距镇政府驻地大孤家子村8千米。地势为丘陵。相传,清初时有邵姓者由河北迁来此处首居,后成村落,因村南有早年遗留下来的一眼古井,故名“土井子”。
拉马桥村,建制村。隶属大孤家子镇。位于镇政府东南。距镇政府驻地大孤家子村4千米。东与冯贝堡镇榆树堡村相邻,西与本镇小岭木村接壤,南与本镇陆家房申村搭界,北与冯贝堡镇李家荒地村毗连。清雍正年间,有山东济南府历城县李家庄李氏兄弟三人的大哥,于此落户首居,日久移居者增多形成村落。因村东有河,河床两壁陡峭,其上有一独木桥,往来行人若骑马到此,必下马拉之而过,人行桥上,马走桥下,村以桥名,称其为“拉马桥”。在该村中部,有一辽代古城遗址,现古城遗迹已全部被农宅所复盖。沈康高速公路,由村东过境。
大岭村,建制村。隶属大孤家子镇。辖三义井、程家窝堡、康家台、小岭4个自然屯。位于镇政府南,距镇政府驻地大孤家子村5千米。东与大本镇路家房申村相邻,西与本镇敖牛堡子村接壤,南与三面船镇苗家沟村为界,北与本镇小岭村毗连。清咸丰年间,有山东人逃荒于此落户首居,后移驻者增多,形成村落。因村西是一道漫长的山岭,随以岭得名,称其村为“大岭”。
三义井屯,初名“三眼井”、“山井”,自然电。隶属大岭村。位于大岭村西北1.5千米,清雍正年间,始有人居,因初时村中建有三眼水井,故名“三眼井”。亦因本村为丘陵岗地,遂名“山井”。后因有一义结金兰的盟兄弟搬迁此地定居,并成为村中旺族,两家关系越走越近,儿女联姻,亲上加亲,便更其名为“三义井”。
程家窝堡屯,自然屯。隶属大岭村。大岭村西北1千米。地势为丘陵。清同治年间,有程姓者于此搭窝棚垦荒首居,年久成村,得名“程家窝棚”,后转音为“程家窝堡”。
康家台屯,自然屯。隶属大岭村。位于大岭东北1千米。地势为丘陵岗地。清初,有满清王爷于此行围打猎时,突感身体不适,病倒在该地,便于高岗台地处扎营住了下来,第二天晨起,病症全无,康复如初,遂名该地为“康家台”。
小岭屯,初名“小岭屯”,自然屯。原系建制村,年2月与大岭村合并。隶属大岭村。位于镇政府南。距镇政府驻地大孤家子村2.5千米。东与本镇拉马桥村相邻,西与本镇敖牛堡子村接壤,南与本镇康家台屯搭界,北与本镇大孤家子村毗连。清咸丰年间,有山东人来此垦荒定居,渐成村落,因村前有大小二道山岭,该村距小岭近,遂名“小岭屯”,后简化为“小岭”。小岭河,经由村北过境蜿蜒东行,汇入拉马河后注入辽河。
敖牛堡村,曾名“小河处”,建制村。隶属大孤家子镇。辖郭家窝堡1个自然屯。位于镇政府西南。距镇政府驻地大孤家子村4千米。东与本镇小岭村相邻,西与本镇土井子屯接壤,南与三面船镇马家沟村搭界,北与本镇兴隆山村毗连。因村中有河,初名“小河处”。后金年间,有满族八旗驻军敖多牛录居于此,遂改“小河处”为“敖多牛录堡子”。乾隆年间,有山东文王、高、李四姓迁来此处,经营敖多牛录土地,后移居者增多,渐成村落。因嫌村名呼之不便,便简称为“敖牛堡子”。
郭家窝堡屯,自然屯。原系建制村,年2月与敖牛村合并。隶属敖牛堡子村。位于镇政府西南,距镇政府驻地大孤家子村5千米。东与本镇敖牛堡子村相邻,西与本镇土井子屯接壤,南与三面船镇朱千堡子村搭界,北与本镇佛山堡村毗连。清乾隆年间,有山东郭姓者首先迁居此地搭窝棚垦荒定居,日久形成村落,遂名“郭家窝棚”。后转音为郭家窝堡”。
路家房申村,建制村。隶属大孤家子镇。辖团山子、刘家窝堡、方家窝堡、望山堡4个自然屯。位于镇政府东南。距镇政府驻地大孤家子村5.5千米。东与冯贝堡镇孙家窝堡村、依牛堡子镇东拉马村相邻,西与本镇大岭村、依牛堡镇段树沟村接壤,南与依牛堡镇大粮洞村、椴树沟屯搭界,北与本镇拉马桥村、冯贝堡镇榆树堡村毗连。清初成村,为盛京内务府管辖的皇庄官田。清乾隆二十四年(),有路姓者由山西太原洛平县迁来此地经营皇庄土地,建有豪宅,后人称其老宅子为“路家房申”,日久成为村名。清朝后期有庄头肖明山代内务府经营土地。沈康高速公路从境内通过。东拉马河由村北流过,蜿蜒向东,最后注入辽河。
团山子屯,自然屯。隶属路家房申村。位于路家房申村东0.5千米。清嘉庆年间,有逃荒者于此定居,日久成村,因宅舍近山,山形较圆,村以山名,故日“团山子。
刘家窝堡电,初名“小窝堡”自然屯。隶属路家房申村。位于路家房申西南0.5千米,清道光年间,有刘姓者从路家房申移居此地搭窝棚给人看地,初名“小窝堡”,后渐成村落,更名为“刘家窝堡”。
方家窝堡屯,别名“下窝堡”,自然村。隶属路家房申村。位于路家房申东南2.5千米,地势平坦。清道光年间,有方姓者于此搭窝棚为庄主看地,日久成村,称谓“方家窝堡”。
望山堡屯,又名“上窝堡”,自然屯。隶属路家房申村。位于路家房申东南3千米,清咸丰年间,有周姓者在方家窝堡南落户搭窝棚为东家经营地产,因位于下窝堡南,俗称“上窝堡”。成村落后,因南面有山,地势南高北低,每天早起首先看到的是山,故而称之为“望山堡”。
编辑:康平法库微同城图片来源:网络
法库故事更新中…推荐阅读
注:点击下方蓝字就可以阅读
40、法库大辽宰相系列之萧排押
41、法库大辽宰相系列之萧惠
42、法库大辽宰相系列之萧兀古匿
43、法库大辽宰相系列之萧袍鲁
44、法库大辽宰相系列之萧义
45、法库大辽宰相系列之韩德让
46、巴尔虎山的锁龙井
47、法库名人
来自法库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
48、法库老故事:在菜地里捡到的一国王权象征物
49、法库四家子村屯名字由来全集
50、桃山的传说
51、法库秀水河的传说
52、法库县秀水河子镇村屯名字由来
53、法库石人窝堡的传说
54、麻子泡的传说
55、法库县卧牛石乡哈户硕传说
56、法库县四家子乡满洲屯的传说
57、法库县双台子乡村屯名字由来
58、法库县五台子乡村屯名字由来
59、法库县包家屯乡腰达房的传说
60、法库县包家屯乡百子屯的传说
61、法库县包家屯镇村、屯地名由来
62、法库县秀水镇大觉堡的传说
63、法库县叶茂台镇村、屯地名由来
64、法库县皇封红山地的传说
65、法库县十间房镇村、屯地名由来
66、法库县大泉眼村的传说
67、法库丁家房镇帮牛堡子传说
68、法库县二龙山的传说
69、法库县四家子乡五鬼山的传说
70、法库县冯贝堡镇村、屯地名由来
71、法库县桃山白酒的传说
72、法库县七十四屯的传说
73、调兵山的传说
74、法库县七大屯的传说
75、法库县依牛堡镇村、屯地名由来
76、高峻岭
77、法库历史名人:刘兴仁
78、法库古迹和遗址地名
79、法库历史名人:李洪钧
80、法库历史名人:薛正春
81、法库历史名人:裴焕辰
82、法库历史名人:周连凯和邱钟岳
83、法库历史名人:李德恩
84、法库镇、社区、村屯地名及由来
85、法库慈恩寺乡村屯由来
86、法库柳条边遗址
87、法库孟家镇村、屯名字由来
88、法库边门遗址
89、法库朝阳寺
90、法库丁家房镇三层殿
91、法库县吉祥寺
92、法库镇保安桥
93、法库县和平乡村屯名字由来
……
法库人
可以打个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xw/5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