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指定是个丰收年丨辽宁秋收一线见
原创中国气象中国气象收录于合集#寻访最美气象台站50个#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53个
收割机轰鸣前行,一边是玉米秸秆被粉碎还田,一边是个大粒满的玉米棒子被收进车斗。看到自家玉米“落袋为安”,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大业镇小村富有村的种粮大户王雷喜上眉梢。
这是“寻访最美气象台站”报道组9月20日在凌海市采访时看到的一幕。王雷告诉记者,他家一共种了多亩玉米,得益于今年的风调雨顺,当地玉米长势喜人,部分地块已经达到收割条件。
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大业镇小村富有村村民王雷家收割玉米张奥光摄影
眼下,辽沈大地涌动着丰收在望的喜悦。
“玉米减损增产的效益十分明显”
18日下午,铁岭市昌图县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李忠华来到胜利村村头,看着两米多高的玉米秆粗壮挺立,微风拂过,沙沙作响,良好的长势让他对丰收充满期待。
“国庆节过后,这片玉米地就能收割。”李忠华介绍,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今年种植玉米达亩,得益于精细化管理,他预计今年玉米亩产能达到斤以上,指定是个丰收年。
“从前种地是凭感觉、凭经验,现在是气象部门让我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打药,我就啥时候做。”李忠华介绍。
合作社的玉米地属于早播地,今年玉米播种时节极佳,播完种紧接着就下了一场及时雨。
通过观测土壤墒情、气温和湿度,结合预测降水日期,早播的玉米出苗率达到了九成以上,更高的出苗率意味着更好的收成。“今年6月旱了一段时间,早播下去的苗早都长壮了,旱不死。”李忠华说。
丰收的底气不仅仅来源于精细化气象服务,还来自于气象部门硬核科研支撑。今年上半年,铁岭市气象局在昌图县、铁岭县共选取三个地块开展玉米减损增效气象服务对比试验,在使用相同种子、化肥、农药的基础上,一块是全响应地块,完全按照气象部门指令进行耕作;一块是半响应地块,气象部门提供农业天气信息,由合作社自行决定生产步骤;一块为不响应地块,农户完全根据自己经验耕种管理。
在经历耕种、春播、夏管后,不同响应地块的个体质量已显示出明显差别。18日下午,铁岭市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刘敏带领记者现场掰开全响应地块的玉米,与另外两块试验田的玉米对比,肉眼可见全响应地块的玉米长度更长、粒更饱满。
在铁岭市昌图县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测量玉米生长情况文科摄影
刘敏说,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早在今年播种出苗期间,就已看出差别。“全响应地块出苗率92.5%、半响应地块80.7%、农户无响应地块79.3%。出苗率越高,代表着生长条件更好。”
这样的对比试验还在铁岭县蔡牛镇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社技术员郭鹏见证了试验一步步深入,充满期待。“目前看来,玉米减损增产的效益十分明显。”郭鹏说,“后期推广这项气象研究成果能帮助合作社提高产出,增加收入。”
铁岭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农技推广站站长姜文野同样期待这项技术的推广,他认为,通过对种植流程的革新,可以进一步实现高产高效,带动周边乡镇在致富路上走得更坚实。
“十年九旱之地迎来风调雨顺的一年”
十年九旱,曾是锦州气候最真实的写照。但眼下的秋收季节,水热条件却是出奇的好。锦州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慧感叹:“十年九旱之地迎来风调雨顺的一年,丰收在望!”
张慧此话不假,小村富有村同样开展了玉米减损增效气象服务对比试验。王雷抢先收割的玉米地块就属于早播地块,当大部分老百姓都在根据经验,选择“五一”前后播种时,他根据气象局的建议,选择了4月23日播种。“气象部门的这次建议,真是神了!”正是这次早播,降低了他家玉米在后期旱情中受到的影响。
在收割现场,王雷随手掰开一个还未脱秆的玉米棒子,向记者展示玉米质量,“颗粒饱满,没有病虫害,亩产估计能达到斤以上。”而同样的一块地,去年亩产却只能达到斤。多出来的斤产量,意味着收入的增加,王雷难掩喜悦。
村民王雷家收割的玉米张慧摄影
除了“天帮忙”外,也少不了人与科技的助力。在王雷家玉米地旁边,矗立着智慧农业小气候观测站,24小时对墒情、空气温湿度等要素进行着监测和预警。近年来,锦州市气象部门不断优化农业气象服务,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结合玉米发育情况提前分析研判灾害影响,并提出生产建议,最大程度减少或避免由于气象原因带来的损失。同时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xc/10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