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师训闫学今天为什么还要学苏霍姆林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好吗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comments.html
上一篇文章: 铁岭市消防救援支队扎实做好春节期间思想政 下一篇文章: 银州区教育系统在银冈小学举行年师
今天之所以还要学苏霍姆林斯基,是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本分。
我似乎从未像现在这样强烈地意识到,当下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是如此巨大和严峻。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该怎样做教师?年,我开始尝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写了一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后来,我又写了这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这本书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他在班级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智慧,通过大量中国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案例,探讨了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探讨力求细致深入,一方面是因为教育问题本身十分复杂,另一方面是希望这本书的读者能明白,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所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复杂的,要应对这种挑战,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心、爱心与责任感,更需要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受到很多启发,甚至可以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比如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劳动对精神的培育、重视阅读的教育力量等等,都极具智慧和生命力。《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这本书力求展现这种智慧和生命力,给我自己和当下所有中国教师以鼓舞和启发,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最优秀的班主任是什么样的,最美好的教育、最美好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而这正是今天我们依然要向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学当班主任的主要原因。那么,在今天的中国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又有怎样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呢?首先,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拨开了当下教育的迷雾,回归了教育的本质。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起点是人,教育的终点也是人。而人是复杂的、多样的,不管一个人的生命起点是怎样的,教育都有责任帮助他找到自己热爱的美好领域,让他带着感激的深情离开学校,走上自己的生活道路。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主张。所以,我们能看到他和帕夫雷什中学的老师们、孩子们以及家长们一起,努力构建一个童话般的教育乐园,从而让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都看到了最美好的教育、最美好的学校应有的样子,以及教育可以达到的高度。同时,他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让我们反思培养人、选拔人的现有模式,寻找基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多种路径并作出多种尝试。其次,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在喧嚣的教育现实中安静下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几年,我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学校召开家长会,要求每一个孩子都端一盆洗脚水,跪下来给父母洗脚。接下来出现了同样的一幕:孩子忽然意识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懂得感恩了;父母忽然意识到孩子懂事了、乖巧了、孝顺了;孩子和父母紧紧拥抱,热泪盈眶……每次看到这样的感恩教育活动,我都会想:这是教育吗?这样的教育真的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吗?这当然不是教育,这是作秀。当教育演变成作秀,不管这种作秀有着多么崇高的目的,或者喊着多么漂亮的口号,都失去了教育的根本意义,不会具有教育价值,甚至会起到巨大的反面作用:孩子学会感恩是做给别人看的,至于内心深处是否真正意识到父母的辛苦则是另外一回事。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逐渐把孩子培养成了八面玲珑、虚伪狡黠的“聪明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专门对这类“教育活动”提出批评,认为教育中再也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所以,他让孩子们在入学的第一天,在学校旁边的山坡上为自己的母亲栽一棵苹果树和一株葡萄苗。每一个孩子都知道,这棵苹果树结下的第一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是给自己的妈妈吃的,这株葡萄结下的第一串果实也是给自己的妈妈吃的。孩子们就是带着这样的信念,在后面的几年里一直精心地照料着这棵苹果树、这株葡萄,他们想象着有一天妈妈吃到苹果和葡萄的情景,想象着妈妈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就变成了一种对学生精神的培育,对父母的感恩,对家庭的责任感,通过劳动使家人过得幸福的想法就这样深深地植根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当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本质的深切认识也早已植根在我的心里。在做校长这几年来,我和同事们逐渐达成共识:决不做违反教育本质的事情,真正的教育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也许这中间腾挪的空间并不大,但所谓“得寸进寸,得尺进尺”,一点一滴的力量也是有益的。最后,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明确了为师的本分,找到了为师的幸福感。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走上教师岗位,之后他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获得中学教师资格。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之后,他应征入伍,后因伤返回教育岗位,先后当过教师、教务主任、校长、区教育局局长等。年,苏霍姆林斯基主动要求从教育局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来到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此后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勤奋耕耘,直到年他离开这个世界。纵观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的教师生涯,我们可以窥见一个真正的好教师的人生轨迹。苏霍姆林斯基在一生中作出过许多至关重要的选择,这些选择让我在研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许多年里,对他的教育思想体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说,他的教育观点与人生选择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比如,他当年毅然走上炮火连天的战场,因为他主张“世界上的一切都与你有关”;他选择从教育局局长的位子上退下来,回到学校做校长,做学科教师,做班主任,是因为他早已决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我也正是受到他的鼓舞和启发,才在做了近10年教研员之后,回到学校,回到教育现场。我一直坚信苏霍姆林斯基的选择,真正的教育应该发生在学校,真正的教育家也应该诞生在学校。在苏霍姆林斯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好教师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同时也感受到做一个好教师只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智慧,否则,教师就成了只会照料孩子生活的“保姆”。所以,从他著作里呈现的大量教育案例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教师的悲悯和慈爱,还能看到教育的智慧。可贵的是,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将这些浸满了爱与智慧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下来,而且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梳理。所以,我们今天才能够有幸读到他的这些动人的文字。他撰写的41部教育论著,多篇论文,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等文艺作品,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教育体系。他的成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他自己的观点:教师走上教育研究的道路后,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看到了为师的本分,除了爱与智慧,还要让教育研究贯穿自己的教师生涯。也许,这就是教师幸福的本源。而这些,正是我们今天依然要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的意义。世界上曾有过这样的班主任闫学四月的一个夜晚,帕夫雷什中学的校园里凉风送爽,苹果树上挂满了初绽的花朵。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忽然,他看到了女孩瓦里娅。瓦里娅是个性格活泼、十分爱笑的女孩。此刻,她正将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紧紧地贴在胸前,若有所思地向前走着。苏霍姆林斯基等待着她像往常一样跑过来,在他的身边快活地叽叽喳喳。可当瓦里娅忽然抬头看见苏霍姆林斯基的时候,她却神情紧张、害羞窘迫起来,她的目光变得深邃,微笑在眼睛里闪现……她把书抱得更紧了,就像有什么秘密生怕被人发觉似的。显然,女孩想要自己单独待一会儿。看到这一幕,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高兴:“多好哇,瓦里娅,我觉察到了你由女孩子成长为姑娘的那个时刻……”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这些年里,我无数次地想象过这个夜晚,沉醉在这些美好的场景中。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十分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他最担心的是自己不能觉察、理解和真正感觉到学生从幼儿变成少年的那短暂的时刻或时期。所以,当他从瓦里娅的眼睛里看到那个时刻终于到来的时候,他心潮澎湃,为见证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而备感喜悦……一棵小橡树生长在小路旁边,有人用脚踩过了它细嫩的幼枝。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提示下,孩子们意识到,如果任由不管的话,这棵小橡树不可能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于是,他们一起拿来铲子,小心翼翼地挖出了连根带土的小橡树,把它移栽到一个安静宽敞的角落里。对孩子来说,这是世界上唯一的小橡树。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一种极其珍贵的思想,随着孩子们视野的扩大,这样的行动可以帮助他们逐渐形成公民意识,用公民的眼光观察世界。但是,假如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没有遇到什么对他来说最珍贵的东西,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公民。我是那样热切地阅读着这些温暖的故事,它们让我知道这世上曾有过这样的教师、这样的班主任。在这些故事中,我不仅看到了迷人的知识教学,更看到了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在苏霍姆林斯基宏大而完整的教育体系中,核心理念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此,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教育方法与实施策略,更多的是对人的真切关怀和这些故事留给我们的深远启示。在他30多年辉煌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和孩子们站在一起,把整个心灵献给了他们。因此,每当我读到这样的话语时,我就不能不为之感动: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的心都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到你们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是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教师,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他的文字里浸满了爱,那些用文字记录的岁月里也浸满了爱,他常常用浸满了爱的目光去观察孩子们。对孩子们透彻的理解与关爱,对教育全面的洞察与把握,对孩子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无限的悲悯与同情,使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教育史的一座灯塔,而且使他本身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打动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他的理论和信念,更是他作为一个可完全信赖的师长、父亲、朋友与一个真正的人无比高贵的全部品质。这本书重点梳理提炼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种种做法,研究分析了他在班级管理、道德建设、师生交往、习惯养成、家校沟通、组织活动等方面的经验与价值,并结合当下中国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进行了系统反思。希望这些思考可以给当下正在做班主任或者希望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朋友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让我们一起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这就开始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ly/7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