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铁岭记忆楼亭千古画青山万卷
龙首山为长白山余脉,横卧于铁岭市城市中心,南北长三公里,东西宽一公里。山势自南向北绵延起伏,势如飞龙。龙首山是铁岭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从古文化遗址到历代文人的碑铭匾刻,洋洋洒洒地记录着辽北地区的历史变迁。
虽没有名山大川的险峻奇绝,龙首山却是铁岭人生活中最靓丽的彩虹,承载了铁岭人的情丝万缕。新中国成立70年来,龙首山日新月异,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铁岭人寻幽觅趣、修养身心的最佳去处,是铁岭人心中最深的眷恋。
石韫玉而山辉,
水怀珠而川媚
龙首山,周总理登的第一座山
龙首山不仅钟灵毓秀,飘逸着苍古之风,承载了一方文明,更因人文史话而成为一方名山。陈循大学士为龙首山佳景题诗,李成梁及夫人补修龙首山古寺塔,清太祖努尔哈赤坐镇龙首山指挥夺城战争,函可和尚结庐龙首山,康熙驻跸龙首山留诗作,郝浴画说咏诗赞山景,魏燮均为龙首山写诗30余篇。周恩来登山抒壮志,胡耀邦远眺怀古今。龙首山与诸多历史名人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在龙首山上留下了足迹,名人因登山而探寻不同心境、壮志抒怀,龙首山也因名人登临而增添魅力,厚积文化底蕴,有了不同的韵味。
龙首山,不仅对所有铁岭人来说意义深重,在周恩来总理的心中,也有着非比寻常的情感。他曾在谈话中讲到:“12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里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我去铁岭,是因为当时伯父在那里做事。我在铁岭入了小学,6个月后又去沈阳入学,念了两年书。从受封建教育转向受西方教育,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开始读革命书籍,这便是我转变的关键。”年,周总理离家来铁岭投奔伯父,在铁岭半年时间里,他在读书之余,经常登龙首山。一次他和伯父登山,在秀峰塔旁伯侄共论反对列强、振兴中华之国家大事,被人们一时传为佳话。
年6月15日,周恩来总理和夫人邓颖超来到铁岭视察。据有关资料,周恩来总理在国内调研视察从不带邓颖超同去。这次,他特向中央请示,偕夫人同回“第二故乡”。邓颖超说:“我是第一次来铁岭,恩来同志不是第一次来,他少年时在铁岭读过书。”“恩来昨天晚上在沈阳时,回忆起他少年时从南方来铁岭,高兴得没睡好觉。他说,他第一次上的山就是龙首山。来的时候是春天,龙首山鲜花盛开,满山都是花,他非常喜欢龙首山。”这一次,周总理再一次登上了少年时期留下足迹和身影的龙首山。在慈清寺东角的残台上,总理喃喃地说:“我记得这里有个亭子啊。”站在龙首山上,总理东望山脚下如带的柴河,详细询问河水利用情况,并叮嘱:“要变水害为水利,待经济条件允许时,修个水库,既防洪,又灌溉。”从慈清寺出来后,周总理还想再看看东边的秀峰塔,但因需要立刻赶往沈阳,总理的眼中流露出深深的不舍和惋惜。
危楼气象烟霞色,
四壁文章珠玉篇
龙首山,铁岭历史的一幅长卷
有书记载:“龙首山近踞铁岭城东,头枕大溪,尾蟠荒陬,冈峦蜿蜒,势若苍虬,别具峰值,实以形名也。”龙首山平均海拔米,最高峰转灯山海拔米。据地质部门资料,龙首山地质构造为新生代至第四纪散堆积物,经历了亘古至今的沧桑巨变,地壳渐渐转入平静,气候也变得温和,植被逐渐繁盛,龙首山如同新生的孩童,茁壮成长,出落得越发标致。
龙首山的文化博大精深,史存的诗文书画十分丰富,山寺楼台中的碑刻匾楹琳琅满目,这些都已成为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石器时代祖先刀耕火种的远古印记,还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字里行间的时代变迁,亦或是百年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烽火硝烟,都在龙首山上铭刻了清晰的印记。如今的龙首山草木生长茂盛,以杏树、榆叶梅、蔷薇、丁香、山里红为主,尤以杏树最多,春暖花开,艳丽多姿,香飘银州,吸引无数游人。夏天树木郁郁葱葱,漫步林间山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秋天天高气爽,霜染红叶,美不胜收。冬天雪压松枝,银装素裹。
龙首山景区共有植物余种,并有多株超过年树龄的古树、名木,树龄最长的是慈清寺内的古松,已经超过年。龙首山也是野生动物的美好家园,历史上有虎、豹、鹿、狍、豺狼、野猪、狐狸等动物,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现在只有些小型动物在此生活,灰松鼠、花松鼠、黄鼠狼、刺猬、野猫、野兔等。同时还栖息着多种鸟类,猫头鹰、喜鹊、啄木鸟、乌鸦时常自由鸣唱林间。
龙首山虽然并不高耸,但历史既悠久又深邃。山上至今还存有2至0年前的古代遗址多处,辽金至明清时期的古代建筑遗址数座。无论是已经湮灭的的古代遗迹还是现存文物,都可以诉说辽北历史的发展脉络。据史料记载,目前龙首山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遗迹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后发现了慈清寺遗址、星桥西遗址、四望阁遗址等青铜时代遗址,祖越寺遗址为代表的的早期铁器时代遗址,慈清寺辽金沿用建筑遗址、庙台遗址、灵应寺遗址等辽金至明清时期遗址。
目前,考知龙首山上现存与颓毁的古代寺塔有7处,其中古寺庙5处,古浮图两座。慈清寺、太阳宫、祖越寺、灵应寺、二虎庙、秀峰塔、灵应寺塔等风格迥异的古建筑在文化、建筑领域熠熠生辉,其中慈清寺年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历代碑刻为研究铁岭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书画十分丰富,为龙首山留下了浓厚的人文气息。龙首山上现存的古代遗迹、遗物承载着铁岭地方的诸多文化信息,它是铁岭古代文明的缩影,也是辽北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龙首山已经将浓郁的文化气息与秀美的自然风光已经完美地融为一体,龙园、太阳宫、慈清寺、魁星楼、八景广场、四望阁、驻跸塔、人民公园8个景区中的50多个景点散落于丘壑林木之中。走进龙首山,便打开了铁岭历史的文化长卷。
眼底山河新姿态,
座中诗酒旧知音
龙首山,永远焕发蓬勃气息
明清时惨遭践踏,日俄战争生灵涂炭,解放战争大肆砍伐,让经历了战火硝烟的龙首山满目疮痍。新中国诞生后,龙首山真正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曾经的云烟已经飘逝成为昨日的梦境,龙首山焕发了盎然生机。
解放后,市民响应号召上山植树,龙首山得到了新生。年,铁岭建立地级市后,市政府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龙首山的保护和开发建设,龙首山有了新活力。
年,市政府开展了“爱我铁岭,修我龙山”活动,组织全市人民对龙首山景区进行大规模建设和修缮。景区系统性增强,功能提升。慈清寺、魁星楼、驻跸塔、四望阁、龙园、八景广场景区初具规模。建设星桥、稻香亭、高鹗和高其佩诗碑亭、驻跸亭、八景亭、碑林等景点。并对年修建的宿云亭、滴翠亭进行了整修;年,修建了周恩来诗碑和知秋亭;年,修建了牌坊式仿古建筑龙门,即龙首山的正门。同时,修建了仿谐趣古典园林龙园;年,修建了四望阁和烟雨楼。经过一番精心修建,龙首山的景观更加丰富,人文气息更加浓厚。
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龙首山景区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铁岭市龙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龙首山景区的建设和管理,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年修建了人民公园,年在人民公园南部修建了龙山风景区的南门,年修建了卧龙园,3年对龙首山边界进行勘界立碑,坐标定位埋设花岗岩石界碑个,有效的核定核心景区范围。依据规划对龙首山进行开发建设。到5年初,龙首山景区规划面积公顷,结合景区的自然优势,将龙首山景区定位为:龙山风景名胜区的主景区以山水结合的自然景观为主,以寺、塔、亭、阁人文景观为特色,建成银州古城文化兼顾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科普与历史文化教育的低山山岳型综合性景区。
近些年,市委市政府加大投入,对龙山风景名胜区进行开发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建设了南环路两侧护坡、星桥两侧护坡和景区道路两侧防洪和水土保持设施、八景广场、路灯及景点亮化、动物圈舍维修、保水谷坊、古建筑维修及彩绘、健身场、道路工程、绿化工程等,景区功能日趋完善。
到年,龙首山景区建设主干道1条,长3公里;支路7条,42公里;道路面积平方米。防火设施基本健全,设置蓄水池、人工湖、消防井等,防火取水有保障。景区内有健身场12个、健身器材件套;路灯盏、草坪灯29盏、景观灯盏;恢复和新建了知秋亭、八景亭、驻跸亭、秀峰塔、半墙亭、展望亭、宿云亭、洗心亭等;改建了八景广场景区,维修寺、塔、亭、台、楼、阁;以乔灌结合、树木成群、花草连片的自然栽植方法进行风景林改造,栽植乔灌木几十万株,栽植地被植物、铺植草坪数万平方米;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
最爱故乡山水好,
恬淡悠远任徜徉
龙首山,铁岭人的心灵家园
没有泰山的高耸,没有华山的险峻,没有黄山的奇绝,没有庐山的秀美。但龙首山却是铁岭人生活中最靓丽的彩虹,承载了人们的情丝万缕,幻化成心中萦绕的梦。无论是春季踏青赏花,还是夏季避暑纳凉;无论是假日全家郊游,还是情侣散步,龙首山都会瞬间闪现于铁岭人的脑海。每年的五一,龙首山游客能达10万人次;春节期间,游客日均3万人次;平日里,每天平均登山人数超过1万人。龙首山真正成为铁岭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加深,对于健康的重视也在不断加强,全民健身的普及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每天天蒙蒙亮,市民们便来到龙首山,一天的时间内,人流不断。在龙园打打太极拳,在凤园踢踢毽球,在八景广场跳跳健身操,在驻跸园玩玩轮滑……各种文体形式都聚集于此。
71岁老人杨春衡告诉记者:“我在山上健身20多年了,以前我们都是寻找一些宽敞平坦的山土地打篮球和羽毛球,现在重新铺设了场地,修建了健身器械,让我们这些老年人健身更加方便。山上的空气也好,比在城市里锻炼要健康得多。”
傍晚时分,大量市民涌入龙首山平坦的柏油路上,健走队伴着欢快的节奏疾步行走,漫步的人放下工作与手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八景广场,几百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了大众健身操,场面甚是震撼。46岁的王艳武已经带领健身市民跳全民健身操9年了:“我个人喜欢运动,之前我就是自己在山上跳,后来一些人也想加入,我就教他们,所有的动作都是我自己编的,结合各个关节的活动规律,男女老少都适合。所有领操的同志包括我都是义务带大家一起练,人们自愿加入。有时候我们也会号召大家共同在山上捡捡垃圾,保护我们的母亲山。”天色越来越暗,人们才依依不舍地下山。深夜降临,所有的喧嚣回归平静,铁岭城便在龙首山的怀抱中沉沉地睡去。
龙首山不仅是人们健身的好场所,也是很多人心里最深的眷恋。31岁的闫飞扬已经离家十几年,身在德国攻读博士的他几年才能回家一次,但是每次回国,他都要来到龙首山,找找故乡的感觉。闫飞扬回忆说,小时候每年学校都组织到龙首山春游,那时候春游登龙首山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可以不穿校服,换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和帽子,可以吃到平时家长不让吃的零食和饮料。前一晚,在小书包里装好春游要带的东西,一切准备就绪,早早钻进被窝却兴奋地睡不着。第二天一早不用父母催促便一骨碌爬起来,飞速收拾妥当来到学校集合。当时上山是从人民公园进山。全校学生排成队从学校走到南山门,“我们学校离山门很远,现在走这么远的距离都觉得有点乏,当年那么小的年纪却跟‘打了鸡血’一样,根本感觉不到累。”在山上嬉戏打闹,和好朋友分享零食,平时严厉的老师也变得随和了,一直到傍晚,大家才依依不舍地下山。“其实我们也没做什么游戏,但是就认为上山是童年最好玩的一件事。”如今,儿时的记忆很多已经变得零散,但是对龙首山的记忆却是那样清晰,每当回家,闫飞扬一定会约上儿时旧友登山,追忆曾经在哪条路上摔过跟头,在哪个树后躲过猫猫。“无论离家多远,这里都是我的根,是我牵挂的家,是我热爱眷恋的故乡。”
对于85岁的江厚来说,龙首山是他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儿时的他就住在龙首山附近。在他印象中,小时候端午节、重阳节铁岭人都要登上龙首山。节日当天,山上还有卖小百货的、吹糖人的、杂耍的,好不热闹。在平时,他有时也会和小伙伴来到山上玩耍。令他记忆深刻的是,年10月2日晚上,数以万计的铁岭人举着灯笼来到龙首山上,举行篝火晚会,欢天喜地庆祝新中国的成立,庆祝中国迈入了自由民主的新时代。“曾经在部队的时候和上大学的时候,离家很远,每当想家的时候都会想起童年玩耍的龙首山。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龙首山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小时候上山的小土路变成了柏油路,杂乱的草木也得到了修整,环境越来越好,上山锻炼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我儿子一家都会陪我上山走走,看看美景,追忆过去,享受现在的美好生活。”
走进龙首山,时不时会有毛茸茸的小松鼠立于脚旁,山上的松鼠不怕人,多年来,小松鼠就像大家的朋友一般,每天都会有市民特意带着食物来到山上投喂并逗玩松鼠,还有人在树上为松鼠钉好存水瓶,让这“山间小精灵”能自由快乐地生活。
62岁的周维已经连续两年喂食松鼠:“我年来铁岭当兵,之后就一直留在了铁岭,铁岭是我的第二故乡。退休之前,偶尔来到龙首山看见别人喂松鼠我也跟着喂点花生、瓜子之类的,退休之后,我每天上午都上山锻炼,特意买了动物饼干,每天装一包,沿途喂喂松鼠,有时候给树上的饮水瓶里倒点水。”在铁岭生活的几十年里,周维对龙首山也有了不一样的情感,他表示,现在人们的健康意识、环保意识都在增强,到龙首山锻炼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从心里热爱龙首山,保护龙首山。“在铁岭人的心里,龙首山上的生灵已经和这座山一样,是自己心中不舍的眷恋。因为龙首山是母亲山,没有人忍心伤害它。”无论是年迈的老人,还是年少的学生,亦或是离家的旅人,对龙首山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无论走多远,龙首山永远是他们的心灵家园。
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图文视频〡果实朗诵〡江鸿
编辑〡阿巧责任编辑〡大漠孤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zz/6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