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ldquo五线城市36家影院,场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阅览最新艾维电影杂志)
最近,记者看到了一篇报道《院线陷入扩张怪圈:一个五线城市36家影院场均观影不足1人》,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记者一脸懵圈,五线城市?36家影院?这是个什么概念?
记者是东北人,东北的五线城市有多少影院呢?辽宁省的葫芦岛市有2家影院,本溪市有12家,铁岭市有13家;黑龙江省的黑河市有8家,伊春市4家,双鸭山市有6家等等(来自猫眼专业版)。想说的是,哪里的五线城市这么6,能有36家影院?OMG,太厉害了~
随后记者读到了这句话……
山西省临汾市?一个标准的五线小城?根据百度百科的搜索,人家可是妥妥的四线城市。
尽管有时候在比较一二线与四五线城市的时候会把他们连在一起说的,但是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人均消费能力来说,四线与五线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当然,这只是记者小小的吐槽,但是往下看文章本身,说的现象却是电影不容行业忽略的现实问题。
1
疯狂投建之后的“代价”
文中提到:“‘收入不行,以前还指望抓娃娃机、爆米花等周边补贴,但现在连人流量都没了,人家(开设在)商场里的(电影院)还能有些许票房入账。’一位一线品牌旗下电影院的售票员告诉记者。”
确实,随着商业综合体的投建不断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再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一大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商业综合体带动了影院在三、四线城市的兴建。
大量的影院会选择在商业综合体内“扎根”,而一般的商业综合体,首先址都是经过仔细考量的,商业中心、城市副中心、即将成为城市中心的地段、城市级黄金交通枢纽等;其次拥有着丰富的娱乐项目,能够满足消费者生活、休闲、娱乐、社交等多种需求,那么依附其中的影院就能够很好的利用商业综合体提供的客流。
但是不要忘记了,无论是一线品牌旗下电影院还是他所说的商场中的电影院,其实都属于新建影院。说白了,只要是新建影院都很难做。
而据画外hoWide的数据,年影院总数同比增加了家。根据艺恩网的数据显示,年开始每一周或多或少新建影院数字都在增加。
随后,又指出了一个新建影院的个例:“3月份新增的重庆渝北重影两江影城,该影城开业两周以来总播放场次场,总人次,每场电影平均收益12.56元,平均观影人数0.48。”
不足1的平均观影人数?记者好奇是怎么算出来的。一般场均观影人数是1就是下限了。一场电影,影院不可能在没有任何一个观众的情况下还不消场。所以无论怎么算,这个数字不能小于1。
随后记者也去查阅了猫眼专业版上该影院的数据,emmm想说一点,尽管数据显示有的场次没有观众观影,但是不代表影院不会消除没有观众的场次。影院可能在买票的时候有场次安排,但是真正看电影的时候,没人看的场次影院肯定会撤掉的。撤掉之后就会在售票系统上把场次消掉,不然怎么分账?如果有场次没有票房,不是就是瞒报票房了吗?而且影院自己撤场次在数据软件上是不会显示出来的,所以上述文章中的算法本身就是有争议的。
但确实可以看出,这家影院的平均观影人次不高。而以这家影院为代表的个例,也是所有影院都要面对的问题。
实际上,年之后,场均人次下降的情况已经出现,超过1/3的院线场均人次集中在15-20人的中间区域,场均高于20人的院线占比不到20%。而根据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发布《年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算下来,年场均观影人次只有15人。即使是最大的院线公司也未能幸免,万达在年场均有40个观众,但今年也只有22人了,几乎下降了一半。
就在刚刚过去的年第一季度,前三个月观影人次总计为4.77亿,较上年同期(5.61亿)减少了万,下降幅度达到15%。自年开始,观影人次逐年上升的趋势或将于今年首度逆转。第一季度中,只有2月份由于票价的拉升使得当月票房有小幅上涨,三个月的观影人次均出现了下滑,且一二三四五线城市观影人次全部下滑一成以上。
这与过去几年,大型院线公司疯狂圈地,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盲目扩张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目前,市场上的头部力量们,如万达、大地、横店、金逸等公司的影院、银幕数量都翻倍增长,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在这种兴建之后场均人次在增加。同时,大量的新建影院也都面临着场均人次不高,上座率低的现状。
而这些问题,恰恰就是市场高速发展的代价。一方面,供大于求,电影票价上不去,而院线建设和银幕数量的增加,又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观众的不断分流;另一方面,新建影院的经营困难背后,投资回报率也不成正比,最终导致的结局,就是大批影院最终选择停业甚至关门。这样盲目扩张、加大布局几年下来,并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所以,影院的投资绝对不能盲目,要按照投资与回报周期的规律思考,要做出仔细的调研,而不是一味盲从。每一个新建影院在建设之前,都应该充分考虑到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人口密度、消费行为、消费水平、商圈情况、周围影院数量等方面,而不是只看到其中一项能够成为有利因素,就盲目投建。
电影内容跟不上硬件发展
2
除了影院盲目投资的问题之外,文章一句话让记者深感赞同:“行业发展到现在本末倒置,(电影)内容跟不上,硬件海量投入也只是‘单腿走路’。”
当我们欣喜于全国电影银幕总数突破6万块并不断增长,电影票房突破亿大关的时候,反过来看看大数据背后。以一季度为例,全国电影市场出现了票房和观影人次双双下降的情况,票房由去年同期的.2亿元减少至.2亿元,减少16亿元,下降7.9%,观影人次由5.6亿减少至4.8亿,减少0.8亿人次,下降13.8%。
刚刚过去的清明档,历年清明档的总票房:年5.85亿元,年5.6亿元,年6.87亿元,原本记者猜测有着“史上最强清明档”之称的年会有所突破,但是最后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清明档三天的票房成绩累计6.94亿元,同比去年6.87亿仅微涨1%;观影人次上,今年的.2万与去年同期的.1万相比下降了0.2%,也没激起什么水花。
说白了,现在的电影市场缺少内容的支持,影院与银幕数字都在不断增加,但是影片本身却进步缓慢,尽管在年,佳作层出,但是充当电影市场佳作的影片仍属少数。电影制作没有满足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这更应该引起重视,只有好的电影创作才是电影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想说:如果影院投建仍旧不能合理布局,五线城市会不会真的出现30多家影院?若真有那么一天,单体影院又该如何自保?
这就需要政府与市场发挥自己的作用,一方面,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和合理引导,进行适当提醒,合理布局,设定入市门槛等,从而能够让行业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影院市场本身也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优胜劣汰,让行业健康发展。亨利·柏格森曾说:秩序之外有混乱,进步之外退步。影院的投建如果没有秩序最终会走向混乱,行业的飞速发展若不能合理终究会趋于退步。
(注:以上影院图均为艾维电影拍摄,与文章并无关联)
----END----
还没看够?
更多深入调查就在艾维影视研究院
快快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xw/6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