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现沈阳是怎么炼城的辽宁
沈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年前的一个边远军事要地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大都市,随着光阴的流转以及朝代的更迭,沈阳历史上曾有过很多称谓——从最初的候城到玄菟,到乐郊,再到沈州、沈阳路、沈阳中卫、盛京、奉天、承德,到如今的沈阳市,这些称谓的变更,演绎着沈阳城怎样的繁华旧梦与历史变迁?为此,笔者采访了著名考古学家姜念思先生及著名清史专家佟悦先生。
候城沈阳历史上的第一个名字
姜念思先生说,沈阳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正式见于文献的记载始于西汉时期《汉书.地理志》。该书记载,辽东郡下设18个县,其中就有“候城”,系辽东郡“中部都尉”驻地。是军事重镇,担负着侦察、勘探敌情、救援的任务。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秦开率领精锐之师,“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在沈阳地域同入侵之东胡族人展开了浴血奋战,结果东胡族人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败退而逃。秦开为了防止东胡人再犯,便在这里屯兵戍边,并名之曰:“斥候。”到了秦汉,朝廷废除分封制,设置辽东郡,在沈阳地区设置了候城、高显、辽阳、望平4县,而候城较为著名。
沈阳市内沈河区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古遗址
尽管专家们对候城的具体位置尚存分歧,但姜念思先生介绍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沈阳市区内陆续发现了战国墓、汉墓,90年代又发现战国、汉代古城址,并出土了大量文物。结合历史文献考证,他认为,候城遗址应该就在沈阳旧城内,今天的沈阳市就是在“候城”遗址上发展起来的。
无论如何,候城的创建为后世沈阳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几经兴废和重建,终于成为我国东北的第一重镇。沈阳,作为历史古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古候城是光辉的起点。从这一点说,沈阳人要感谢秦开的旷世之功。历史上,秦开没有他的孙子秦舞阳名气大,但秦舞阳与荆轲同去咸阳刺秦王,竟在雄威之前颤栗,实在算不得英雄。而秦开开拓东北疆土而立下的千古不灭之功是值得我们沈阳人永远纪念的。
玄菟“三迁四治”最终筑城上伯官
姜念思先生介绍说,在东汉末期至三国公孙据辽时代,沈阳地域除建置过“中部都尉”候城等军事重镇外,还曾有一座非常重要的古城,即内迁的玄菟郡城。
《晋书·地理志》载,玄菟郡城是汉武帝在燕、秦基础上开拓辽东和鸭绿江左岸而设置的“朝鲜四郡”之一。最初设在沃沮重地,由于“朝鲜四郡”边域辽阔,常常受到少数民族的侵扰,所以从汉昭帝开始,玄菟郡城逐渐内缩,逐渐向辽东内迁。后经史学家考证,玄菟郡城先后迁至今辽宁新宾苏子河上游。到东汉末年和三国公孙度时代,再迁至今沈阳市东陵区上伯官屯古城。《晋书.地理志》载:“玄菟郡,汉置。统县三:高句丽、望平、高显。总户数达户。”
沈阳浑南上伯官村发现汉代古城遗址考古现场
年4月,经曾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的王绵厚及几位考古专家的勘察,在沈抚交界处的沈阳市东陵区上伯官屯古城,出土了汉代和战国时期的文物。王绵厚激动地写下:悠悠遗迹古候城,扶骥寻综整三寻。玄菟变迁两千载,盛京史迹众纷纭。
乐郊被人铭记缘于“靖康之耻”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公元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亲率契丹大军攻占了檀州、顺州及三河等十多座州县城池,俘虏了大批汉人。并强行将这批汉人迁至外地,经过长途跋涉到今沈阳处,在此设置了一个县,县名仍称三河县。
至此,辽统一中国北方后,其辖区就有了两个三河县,据《辽东志》记载:其县衙署“在沈阳城东北隅”,又说此“三河县以其地广衍肥沃,迁于是土者乐之,故更名乐郊县”。乐郊县名由此得来,并沿用至金,至元代初废止。
如今的沈阳乐郊路东西走向,分为南、北两条
据史料记载,金代还在乐郊县城设有乐郊会馆,位于今沈阳乐郊路北、大南街西附近。宋靖康元年,即年,金兵大举南下,攻破汴京,俘虏了北宋皇帝宋钦宗及父宋徽宗。在岳飞《满江红》中说“靖康耻,犹未雪”即指二帝被俘事。《清稗类钞》记载,宋钦宗及父宋徽宗被押送北上途中,路过乐郊县,并曾在乐郊馆中留宿。得知徽、钦二帝途经沈阳后,当地的一些汉族文人聚集在乐郊馆外,恳请押送的金兵能让他们见二帝一面,并冒这杀头的危险给二帝带了御寒的衣服和温热的食物,希望皇帝能在临走前吃饱穿暖。病痛中的徽宗感慨万千,遂在乐郊馆的墙上作诗一首。日后,乐郊馆连带这一首诗,成了乐郊地区的一处名迹。乐郊馆,于金末被废,后改为庙宇称徽宗寺,以祭祀亡国之宋徽宗,后人又写成辉宗寺,该寺现已不存,徽宗留下的题诗墨宝也与历史一同消逝无踪。
沈州城池在今天的沈阳老城内
姜念思先生说,根据考古资料证明,辽代的沈州城即建在今天的沈阳城内。
年,考古人员在沈阳城南(今浑南桃仙镇)莫子山(辽时名卓望山)辽塔地宫中发现一滑石石棺,上刻有“大契丹国辽东沈州南卓望山上造无垢净光塔一所”等文字。由此可证,辽代的沈州城应位于卓望山的北面。20世纪50年代,沈阳市考古工作者在拆除沈阳城北小北门附近的辽代崇寿寺残塔时,于该塔的地宫内出土了刻于天祚帝乾统七年()的《释迦佛舍利生天塔石匣记》,上面的铭文有“乾统七年岁次丁亥四月小尽丁巳朔十一日丁卯火日,选定辛时,于州北三歧道侧寺前,起建释迦佛生天舍利塔”等文字,这说明沈州城应在该塔的南面。年,沈阳市文物考古部门在维修沈阳城西塔湾辽代无垢净光舍利塔过程中,在该塔地宫中发现一件石函,石函上盖及函身四周所刻文字标明塔的位置在“沈州西北丰稔村东”。
沈阳沈河区风雨坛辽墓
姜念思先生说,这些石刻文字资料都证明,辽代的沈州城应该就在今天沈阳的老城区一带。20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在沈阳故宫东路和沈河区公安局地下均发现了辽代的文化层,这些都证明这些地方当年都在“沈州”城内。辽代沈州应为方城。姜念思先生根据辽代节度使州形制推断,沈州城周长应在米左右,城内十字形大街将其分为四坊,大致位置应在北起中街,南到盛京路,西起正阳街,东到朝阳街这个范围内。
沈阳路最早出现沈阳一词
辽代最后一个皇帝天祚帝继位后,天下已是风雨飘摇。松花江流域的女真崛起,在其杰出领袖完颜阿骨打的领带下,开始了反辽斗争。辽天庆五年(年)正月,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国号金。随后,沈州遂为金军所得。
金代末年,辽东处于长期的战乱之中,沈州城因此屡遭战火。
年,元朝把沈州正式更名为沈阳路,将毁于兵火的辽建土城重新修建,并将治所设在了沈阳的古城内。其共辖5个总管府,24个千户所,25个百户所。
沈阳路中心庙,位于沈阳故宫和中街之间,是明清沈阳古城中央座标点
关于沈阳一名的得来,一直以来都有“沈阳”地处沈水之北,而水北为阳,因此被称作沈阳之说。对此,姜念思先生说,这种说法显得有些牵强。考古资料证明,沈阳路最初设置时,并不在沈州,而是在“辽阳故城”,后迁到沈州城。他认为,沈阳路一名的由来应该是合并了当时的沈州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和辽阳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而设立的,所以名称就取沈州的“沈”和辽阳的“阳”字,合称为沈阳路。这是“沈阳”二字最早出现在历史文献中。
沈阳辽代石经幢(大十面)
如今,这座沈阳城地下所覆盖着的初具城市意义的沈州城,就在名字中“沈”字的来源争议以及连年征战的追忆之下,还原成一片尘土覆盖的往昔,它牵连着老城区的古朴与繁华却又不肯拘泥于城墙的束缚,便沿着历经岁月洗涤的砖瓦蔓延开来,延展在如今沈阳城的街路上,它的名字叫做沈州路。
沈阳卫砖城出现初具封城市规模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的年,明沈阳中卫指挥闵忠奏请朝廷,请予修筑沈阳砖城。得旨批复后,即在元代土城原址上修筑新城。新城采用砖石砌筑,为方形。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两丈五尺,有两重城池,均宽三丈,深八尺。城开有四门,东叫永宁门,西叫永昌门,南叫保安门,北叫安定门。城内有东西、南北两条大街,呈十字交叉形,直通四座城门。一五九六年七月砖城重修后,又将安定门改名为镇边门。这座结构完整的城池,是沈阳历史上最早的砖城。
沈阳考古发现明代大南门瓮城遗址
纵观明沈阳中卫城,其军事防卫的能力比之前朝有了较大的增强。由此,沈阳开始初具城市规模。
盛京真正辉煌的城市史
作为东北中心城市,沈城真正辉煌的城市史,是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开始的。据《沈阳市志》记载,天聪八年(年),皇太极在对沈阳城进行了历时数年的大规模修筑和扩建后,终于使这里成为一座具有中国传统都城特点的城市,用《盛京通志》中的形容就是“八门正戴,方隅截然”,“京阙之规模大备”。皇太极本人也对沈阳的城市面貌很满意,于是,他在当年四月初九颁旨,改沈阳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满语音为谋克敦(Mukden),意为兴盛之都。相应地,抚顺的赫图阿拉老城(永陵所在地)也改名为“兴京”。
沈阳汗王宫挖掘现场
于是,随着大清王朝的兴盛,谋克敦这个名字也传到世界各地,整个清代乃至民国年间,在英语等西方语言中,一直以谋克敦来称呼沈阳。
在网络上搜索“Mukden”,还能检索出许多具有固定用法和指代的词组条目,比如英文“MukdenIncident(盛京事变)”即指“九一八事变”,“MukdenPalace(盛京宫殿)”指沈阳故宫,“BattleofMukden(盛京之战)”指当年日俄战争中的奉天会战。在不少英文版的世界地图中,沈阳这个位置的英文名字,也是谋克敦。
奉天取自“奉天承运”
说起“奉天”,不仅让人想起一个省、一个市,还会令人想到“奉天承运”的皇帝诏书。
据清史研究专家佟悦先生介绍,年清军入关,盛京成了陪都,而这种独特的城市身份,决定了它既有都城特征,也有省会和八旗军驻防城市的特征。
清朝在其“龙兴之地”实施的不是关内的行省制,而是军府制,这里的最高官员不是总督、巡抚,而是将军,盛京城中,盛京将军职位最高,军政一体,主管旗务。
盛京将军府旧址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从关内迁移而来,必须有一个机构来办理民政事务,顺治十四年(),清政府仿效京城顺天府的命名和建制,在沈阳城内设“奉天府”,意取“奉天承运”,与京师顺天府相呼应,从此沈阳有了“奉天”之称。“奉天府”主管民务(非八旗人口),管辖范围很广,辽阳、海城、盖州、开原、铁岭等县,原址在城内钟楼南大街路西。“奉天”意喻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即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这本是封建王朝皇帝绝对的君主专制的托词。它后来成了帝王诏书上的用语,秦朝起开始使用。奉天是清朝龙兴之地,又安葬着太祖、太宗两朝皇帝,清朝改盛京为奉天,是为了表示不忘本,以及对太祖、太宗皇帝的追思。
年,光绪帝更定东三省官制,设奉天行省,奉天府归其管辖。年1月,即民国二年,当时政府将旧有府州一律改县,奉天府也随之被废除。
年起,清朝政府改东北地区的军府制为行省制,裁撤盛京将军,设奉天省,简称奉省,奉天府归其管辖。奉系军阀也就是依据这个得名的,辖区主体相当于现在的辽宁省。
奉天行省公署旧址
佟悦先生说,那时候沈阳因为又是奉天省省城,所以一般老百姓也称为奉天城,“盛京”则不再是官方的城市名了。年清帝退位,进入民国以后,奉天仍然既是省名,又是城市名。
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年5月,奉天市政公所成立,沈阳步入了现代城市的步伐。
承德先有沈阳承德,后有河北承德
清朝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一直实行以“八旗镇守将军”为地方军政最高长官制度。顺治初年,随着皇帝迁都北京,辽沈地区的大量人口迁移关内,致使关外一度出现了“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状况。当年,清廷曾下令,招募关内汉人到东北地区垦荒种田。
慑于年的奉天小西门
顺治十年,清廷公开宣布:能够募集人到东北地区定居种田的人,便可当上县令(文官)或者守备(武官);能够招募60名以上的人,可授予同知(文官)、千总(武官)官职;招民50名以上的,可授予主簿(文官)、百总(武官)等职。招民每增加名,还可增加一级官职,并具体规定了发给所招民众口粮、种子、耕牛的数量。清廷“招垦令”一经发出,山东、河北甚至江浙一带等地的农民,纷纷来到东北定居。顺治十年(年),在东北地区汉文化积淀厚重的辽阳,清廷设立了东北地区第一处“府”、“县”,管理这些没能编入八旗的汉族“民人”。当年的辽阳县县令、浙江义乌人陈达德,就是因为招募了户农民来到辽阳地区定居垦荒,被清廷授予县令官职的。陈达德去世后,清廷破例让他儿子继任辽阳县县令,以示对“响应政府号召”的褒奖。清廷的这种举措,终使东北地区的关外汉人逐渐多了起来。
承德县公署旧址
尽管当时京城里有了“奉天府”,但仅仅是个架空的地方政府,并未管理盛京(沈阳)的下属县,以致盛京(沈阳)及其所属郊区,竟然没有一个人是“奉天府”所辖的百姓。因而,顺治朝18年间,地位显赫的陪都盛京,竟与清朝入关前一样,仅由八旗官员(盛京副都统)管理,并未设立县一级的地方政权。
康熙四年(年),清廷意识到陪都盛京的管理缺陷,决定在盛京(沈阳)设立县级地方政府,名为“承德县”,意取“承受天帝德泽”而命名,县衙原址就在今怀远门内大街路南胡同内。从此,盛京从“八旗兵营”,转向一座正规化的城市。
晚清时期的沈阳小西关皇城根
承德县管辖盛京城外四郊,辖境东至抚顺城,西至辽河,南至十里河,北至懿路。年2月,承德县被撤消,其原管理的地方由奉天府直辖。年1月奉天府被废后,将其改为奉天县,归奉天省直辖。同年4月,因省、县同名,又恢复承德县名。同年5月,又因与直隶河北的承德县地名相重,改为沈阳县,“沈阳”又进入了官方地名。
年第二次地名整顿中,将原来曾设有承德县衙的沈阳沈河区中部的西起沈阳路,东至正阳街,长米的一段路正式命名为承德路。据清缪润绂《陪都杂述》记载,清末这里曾发生过农民起义。
年沈阳大北门瓮城城墙根下的情景
需要强调的是,当年设在盛京城内的奉天府和承德县并非一般府、县可比,它们都是按照当年北京城的规制设立的,奉天府尹与京师顺天府尹同为正三品,直接归属中央管辖,承德县也与京师的大兴、宛平县一样,长官称知县,为正六品,而当时其他府、州下属县的长官只能称县令,为正七品。
而我们今天都知道的河北的承德市,是在雍正十一年()才有的,那之前一直叫“热河行宫”“热河厅”。所以,历史上应该是先有咱辽宁的承德县,而后才有的河北的承德市。
沈阳市跻身近现代化城市行列
沈阳城的近代化进程始于19世纪末。年5月,奉天市政公所筹备处成立,8月,奉天市政公所正式成立。这意味着,沈阳称“市”了。
奉天市公所当时设有市长一名,手下有很多协理,帮助市长处理各项事务,并且市公所还设有财务、工程、教育、卫生等各项组织。管辖范围是沈阳城内八门八关地区,还有一些商埠地区。然而,那时候还有它管不到的地方,比如被日本侵占的“满铁附属地”。最开始,沈阳的市政建设还不怎么完善,第一任市长做了不懈的努力去改变城市面貌,沈阳从交通上、建筑上、规划上都渐渐与近代化的城市接近了。
奉天市政公所旧址
那时的第一任市长叫曾有冀,他不仅担任市长,还是奉天电灯厂厂长,身兼多职。曾有冀是沈阳最早的北京大学毕业生,他当市长是由张作霖指派的,而且任职时间不长,到年就卸任了,仅仅做了三年。不过在他当市长期间,政绩突出,比如规划和完成了惠工工业区、沈海工业区,商埠地、大东工业区、古城区的功能分区,注重城市绿化与美化,规定在大马路两边都得种树,还开通了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
伪满洲国奉天省公署
年,张作霖遇刺身亡,张学良主持东北易帜。年2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改奉天省省名为辽宁省;4月2日,奉天市改称沈阳市。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于9月20日成立了伪奉天市政公所,9月30日成立伪沈阳县公署。一直到年日本投降,这些伪称被废除。
佟悦介绍说,抗战时期逃到关内的东北人,大多数都不承认日本人给沈阳改的伪名,他们坚持使用“辽宁”“沈阳”的称谓。所以,今天留下来的很多那时期的史料、文章、文艺作品里,会出现很多的“辽宁”“沈阳”的称谓。
年8月15日,抗战胜利,“辽宁”“沈阳”的省名、市名得以恢复,并一直沿用至今。
丙申腊月于沈水豆荚小筑
吴限赞赏
人赞赏
治疗皮肤病最好医院在哪里寻常型白癜风的偏方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xw/4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