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满族家庙的上梁仪式
满族盖房要先立房架,后砌墙安门窗。人们前来祝贺都要赠红布绸,披挂在房梁上浇醴酒,祭天祭神,同时唱“上梁歌”。
盖房子前,首先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采房身(选找宅地),放罗盘,定房向,宅地必须坐落在江(河)沿山根地与朝阳地交接处,顺着山势走向而建,房向一般为“壬山丙”向。盖房子最讲究的就是上梁。随着社会的发展,满族建房的民俗歌,也相继产生,上梁这天,要选择吉日,先用2条长木板凳把正中间房梁架起来,在挂柱上帖一副红对联,上书:太公昨日从此过,他说今天好上梁,横批:升梁大吉。
上梁一天很热闹,待客的在每一个过程中,都要念一套喜歌(也有让木匠师傅按词的各种边唱边做,以求吉利)。这种喜歌,其实就是传统中的萨满“吉辞”,即老百姓说的喜庆歌。
选择良辰吉日后,杀猪办酒席,亲友邻里都来贺喜。吉时一到,立即用2条长木板凳把正中间房梁架起来,待客的开始“夸梁”。
夸梁词是:
七星闪闪照四方,
山青水秀好风光,
山前长江长流水,
山上葱绿草木长。
东家登上卧龙岗,
看见大树好乘凉,
吩咐将它砍下来,
一起就往大车装。
拉到金龙宝殿地,
请来木匠做房梁,
大木匠砍个龙头凤尾,
二木匠砍个丹凤朝阳,
师傅说是檀香木,
日子越过越兴旺。
上梁有祭祀仪式,要摆供桌,供桌上摆好5碗供菜,3双筷子,3摞勃勃,1套供器,明灯蜡烛,待客的念道:太公昨日从此过,
他说今日好上梁。
盖房东家摆供桌,
八仙桌子立中央。
五碗供菜桌上摆,
三摞勃勃成一行,
乌木筷子桌上放,
快传东家来上香。
读完以后,东家代表开始点燃供禳和明灯蜡烛。
待客的继续念:
黄道吉日来上梁,
紫微星君下天堂。
新梁新柱建新房,
九龙八卦居中央。
前有朱雀朝北斗,
后有玄武向太阳。
左有青龙来戏水,
右有白虎卧龙岗。
此地正是兴隆地,
富贵荣华大吉祥。
这时,待客的手拿半杯白酒,边浇梁边念道;
此酒没喝也没尝,
我替东家来浇梁。
一杯白酒祭一半,
剩下半杯好浇梁。
浇梁头来浇梁头,
辈辈世世出王侯,
浇梁尾来浇梁尾,
前仆后继登王位。
浇梁腰来浇梁腰,
一代一代另风骚。
浇梁过后,木匠开始往房梁上钉八卦线。所谓八卦线,就是把事先画好的一张八褂图,贴在梁上用一枚铜钱(当钉子使用)下边拴上穿成串儿的八个铜钱和一条红布,由木匠往梁上钉,它的吉辞是:手拿铜钱圆又圆,
万岁大号在上边。
一钉黄金柱北斗,
二钉子孙做高官。
三钉新房多吉利,
四钉四季进财源。
五钉儿女皆兴旺,
六钉辈辈都平安。
七钉七星当头照,
八钉子孝媳妇贤。
我把八卦钉下去,
富贵荣华万万年。
钉完八卦线,待客的开始高声喊:“升梁啦!”,这时,帮忙的把拴好的绳子拉紧,开始升梁。
待客的继续念道:
大梁好比一条龙,
两头拴上红绒绳。
四大金刚往上拽,
摇头摆尾往上升。
拽到空中等一等,
亲朋邻友来披红。
当房梁升到屋顶后,待客的开始夸木匠,念道:
日头出来照九州,
木匠站在房上头,
师傅心灵手更巧,
房架秀气立得牢。
师傅手艺相当棒,
房子永远不走样。
盖好前堂盖后堂,
修好正房建走廊。
堂前本是状元府,
后屋成为宰相堂。
接着,木匠手端一个粮斗(菠萁也可以),里边盛着五谷杂粮,还有15个小饽饽,站在梁上来回走,边走边撒五谷杂粮和小饽饽,待客的继续念道:
木匠师傅手艺强,
手提粮斗来跑梁。
梁上行走如平地,
五谷杂粮往下扬。
扬在东方甲乙木,
主管东家辈辈富。
扬在西方庚辛金,
辈辈都有做官人。
扬在南方丙丁火,
日子越过越红火。
扬在北方壬葵水,
金山成垛银成堆。
扬在中央戍已土,
金玉满堂全家福。
斗里还存万谷粮,
留给东家来添仓。
木匠跑梁后,往地下撒粮斗里的东西,待客的念道;
请东家,来接斗,
东家活到九十九,
请帮工,来接斗,
四邻沾光家家有。
木匠撒东西的速度,应该和待客念道的速度配合,待客的念完吉辞,木匠也应该马上撒完,这样就可以开宴了,关于房梁这方面的节目,就算结束了。
庭院四周栅程或围墙,院落正南开大门。大户家在大门外还设形壁院里大门东约三米处,立天灯杆(索罗)子一根,杆的上半部安一个“方木斗”,杆顶有宝剑头。院东南角设养畜圈舍,西方则为净地。民国以来,大院套逐渐减少,“三间草房四根柁、对面大炕南北锅”的房屋愈益见少。解放后,由于满满族与汉族逐渐互相通亲,或者混合居住,正宗的满族建房,民俗风格特点已经不是太明显,新建住房与汉族无异。
上梁:主要是指安装建筑物屋顶最高一根中梁的过程。而这里所谓的「中梁」除了建筑结构实用上的重要位置外,同时更有其无形的宗教层面的意义。因此,在上梁典礼中藉著梁的作用,来连接庙宇建构本身、天地、神灵与宗教人之间的关系,通书上说:「上梁有如人之加冠。」中文名
上梁
外文名
Beam
上梁的作用
建房的主要环节,上中梁
上梁的意义
期盼中梁支撑永保建筑物之坚实
上梁上梁是建房最主要的一环,时间应择于“月圆”、“涨潮”时辰进行,取合家团圆,钱财如潮水般涌来之意。上梁时如家人生辰时刻与上梁时辰相冲,必须避讳。上梁前必祭神,
上梁礼仪中国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是因为古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讲究礼仪,建房作为生产生活的一件大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礼仪。
???
据我国史料记载,建房上梁举行仪式始于魏晋时期,到明清时期已普及到全国各地。
建房礼仪实际上是一种求吉礼仪,人们举行这些礼仪的目的是祈求房屋永固、富贵长久、子孙满堂。按照民间建房的程序,建房礼仪大致上可分为选址、立中柱、上梁、立门、竣工等几项,其中,上梁仪式被人们视为建房过程中最重要的礼仪。梁是建筑中架在立柱上面的横跨构件,承受着上部构件与屋面的所有重量,是上架木构件中最重要的部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梁可分为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九架梁、单步梁、双步梁、骑门梁、月梁、抱头梁、太平梁等几十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五架梁、七架梁和九架梁。民间认为,上梁是否顺利,不仅关系到房屋的结构是否牢固,还关系到居住者今后是否兴旺发达。过去农村有句俗语:“房顶有梁,家中有粮,房顶无梁,六畜不旺”。可见梁在老百姓心目中的重要性,所以每逢上梁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尽管各地的习俗有所不同,但上梁仪式都十分隆重,整个过程可分为祭梁、上梁、接包、抛梁、待匠等几程序。选梁不取“独木”
可以说,整个上梁仪式都是围绕“正梁”进行的。在上梁之前,首先要精心选梁和制梁。按照泰顺地区的习俗,要挑选一根好的梁木并非易事,首先主人要亲自去南山物色梁木,选梁木的条件可谓苛刻,一是梁木必须是杉木;二是要笔直参天,枝繁叶茂;三是树龄不长不短,树形要从下到上大小尽量一致;四是树的四周要长有许多小杉木,越多越好,寓意多子多孙。如果是独木一根,就不能选用。
砍伐梁木的时候,不能破坏周围的小杉木,梁木伐倒时的方向要朝南,不能朝其他方向。动工制梁的那一天,要挑选吉日,木匠师傅要先点三支香,再放二响鞭炮,然后开始制作。
梁木制作完成之后,主人便选定吉日良辰上梁。
按传统习俗,上梁这一天不能和房主一家任何一个人相冲,否则会产生不利影响。(当然现代社会好多禁忌已经不重视了)另外,其他人的生肖如果与上梁的时辰相冲、相克,也要回避。上梁时高喊“大吉大利”
上梁前祭梁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人们将贴上红纸或红绸的正梁抬进新屋堂前,在供桌上摆上猪、鱼、鸡、鹅、蛋、豆腐、香烛等祭品,由瓦匠、木匠等边说好话边敬酒。祭梁结束后,便由匠人把正梁抬上屋顶,或用绳将正梁拉上去。抬梁或拉梁的时候,鞭炮齐鸣,上梁师傅要唱上梁歌,高喊“上啊,大吉大利!”在上梁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要求将正梁平平稳稳往上抬,忌讳一前一后,高低倾斜。但另外一些地方上梁时往往梁的东端高于西端而上,因为东端代表“青龙”,西端代表“白虎”,按堪舆学的要求,“白虎”要低于“青龙”。
将正梁放平稳后,主人要将亲朋好友送来的“五谷彩袋”搬到屋顶,放在梁的正中,寓意五谷丰登,并将红布披在梁上,有的地方在红布的底端缝上一双布鞋垫,寓意给新房主人铺垫家底。有的地方在正梁中间挂上装有红枣、花生、米、麦、万年青等的红布袋,寓意“福、禄、寿、喜,万古长青”。此后,匠人将果品、食品等用红布包好,边说好话边将布包抛入由主人双手捧起的箩筐中,这个程序称为“接包”,寓意接住财宝。
上梁仪式最热闹的程序是“抛梁”。当主人“接包”后,匠人便将糖果、花生、馒头、铜钱、“金元宝”等从梁上抛向四周,让前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幼争抢,人越多东家越高兴,此举称为“抛梁”,意为“财源滚滚来”。在“抛梁”时,匠人还要说吉利话,他们常说:“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满堂红;抛梁抛到西,麒麟送子挂双喜;抛梁抛到南,子孙代代做状元;抛梁抛到北,囤囤白米年年满”。抛梁结束后,众人退出新屋,让太阳晒一下屋梁,这叫做“晒梁”。最后,主人设宴款待匠人、帮工和亲朋好友,并分发红包,整个上梁仪式结束。外国上梁也有仪式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已经很少人盖木房子了,但象征性的上梁仪式仍在不少地区沿袭传承,当房子盖到最后一层封顶时,人们也要挑选吉日庆祝一番。在外国,至今还有人盖木房子,德国人建房时在上大梁之后,也举行上梁庆典仪式,届时,木匠们要将花冠或一棵用彩带装饰的小树放在屋脊上,然后工头诚心祷祈,祝福房主人一家幸福吉祥。做完祷告后,还要为房主的幸福干杯,并要将空杯扔掉。最后,主人以丰盛的酒宴款待工匠。这些仪式虽然没有中国传统的上梁仪式那么复杂,但其祈盼幸福平安的用意是相同的。
家庙,《辞海》中记载,有三,即祖庙,古代贵族祭祀祖先的所在;
家庙,祭祀合族祖先称之;
祠庙,某个家族建立的祠庙。
根据《辞海》对家庙性质的分类,笔者认为第一类,以清代堂子为例(从兴京,沈阳到北京)都建有祭祀爱新觉罗氏祖先的堂子;
第二类当属满族家庙,其性质应属于民间祭祀场所,但又区别于一个家族的寺庙,
第三类,如山东曲阜的孔庙及《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所指的曹氏铁槛寺家庙。
辽宁地区的家庙,人们熟知的是皇寺和锡伯族家庙太平寺。而沈阳的满族家庙兴庆寺却少有人知。一经查阅文献资料《沈阳县志》记载:“兴庆寺在外攘关门(即小西门)外,康熙年建,系满族家庙,达喇嘛一。”据《清代陪都沈阳》记载,除锡伯族家庙太平寺外,盛京城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人亦各有家庙,均建于康熙年间,并位于实胜寺(皇寺)附近……其满族家庙为兴庆寺,……与太平寺一样为藏传佛教(喇嘛教)寺院。另据史料记载,兴庆寺在太平寺之东,在皇寺之西,即俗称北市杂巴地区。
据和平区《和平区志》记载,兴庆寺有殿宇九间,住房三十一间,占地面积七百二十九方丈(合八千一百平方米),有僧侣四人(达喇嘛一),其庙产,有田地五十亩,年收入八百元。寺庙内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殿等,大殿即满族家庙,两侧建有东西配殿,僧房及禅房等。
《沈阳县志》记载,沈阳地区的满洲(族)家庙兴庆寺建于康熙年间,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年)前后,建于太平寺之后。据出生和久居老北京的作家、编著《北市场三部曲》的卢贵宝(号虞生)先生证实,满族家庙兴庆寺建国后仍然存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此寺庙尚在,那时他二十来岁,亲眼所见寺庙内有山门,四大金刚佛像等,满族家庙位子在实胜寺北,太平寺西侧。之后被当地办工厂占用。据民俗学家,辽宁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刘振超研究员回忆,一九八三年他到北市场,见到满族家庙建筑已成为民居。沈阳地区的满洲(族)家庙,始建于十八世纪之初,迄今已三百余年,日俄战争时期遭到破坏,而拆毁年代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其遗址在今和平区铁岭路南,北三经街之西。铁岭地区满族家庙的建立,
首先,是铁岭满族同胞的一件大事,对于增强民族团结,有益于调动铁岭地区五十多万满族同胞积极性,
并且符合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对直接弘扬了民族民俗文化,对推动辽沈及铁岭市满族文化市场建设和发展意义非凡。
噶山小镇内的夏景美不胜收荷叶刚长成槐花香满园甜杏满枝头蒲英待风吹这是啥花?榛子花有好多人见过吧!?大葱花也不陌生吧!?这个我也不认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作者萤火虫
满族文化网编辑出品,转载请注明。
萤火虫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xw/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