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奇高僧,刚出铁岭,又到辽阳

函可,清代第一宗文字狱受害者,有清一朝流放东北第一人,去过辽阳,来过铁岭。当南辽(阳)北铁(铁)文化历史研讨会确定由我大会发言介绍函可,如何从南辽北铁两个点来论述?

难!

然而透过纷杂且有限的历史,终于从三个方面理出头绪。不由得给自己点赞,不容易啊。

函可,字祖心,号剩人,世居广东博罗。函可年少好学,16岁时便成为当时有名的诸生。崇祯十二年,皈依佛门,法名函可,为曹洞宗三十四传,道独第二法嗣。顺治元年,他以请藏入南京,期间亲眼目睹了明朝“天崩地解”之变,于是写下《再变纪》一书。不料,顺治四年出南京城时,却因此书被捕,被押解北京,最终遣戍沈阳焚修于慈恩寺,成为“清代第一宗文字狱”受害者,有清一朝流放东北第一人。

可是,这位僧人却以诗人般的情怀、出世者的虔诚、交游家的履历,让辽阳、铁岭这两座刚刚从明清战争中苏醒出来的城市,再一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下面从“诗文上:结社与结集;弘法上:慈清与慈航;交游上:龙山与千山”这一个方面介绍。

诗文

—结社与结集—

当年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曾做出一个堪称大手笔的决断:尽族西迁,即将东北尤其是辽沈范围内的居民,悉数迁往京畿地区,史称“从龙入关”。

按照估算,东北原有居民不足百万,随清廷迁居者却高达90万。“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东北向关内大移民。作为留都重镇的沈阳,当时住户也仅有千家左右。函可流放地为慈恩寺,位于沈阳德盛门(大南门)之外三华里。

如此艰苦的背景下,函可闪亮登场并演绎出他非凡的人生。那个时候,因各种罪名流放到东北的流人日渐增多,比如紧随函可之后举家流放铁岭的左懋泰。虽然函可与他们素昧平生,但是通过频繁的诗文酬唱,开始了生命与生命的直接追问,期间与函可交往频繁的有左懋泰、郝浴、李呈祥、季开生、丁彭等。

顺治七年,函可借给好友左懋泰过过日之机,邀集辽沈地区的“流民遗老”集会,成立关东第一个文人结诗组织——冰天社社。七日后,这些人又集会为函可过生日。两此举会,得诗八十六首,函可为之作序。

函可不仅是结社的盟主,更是这些流人的精神支柱。函可在诗社的序语中,明确表达“结社铭志”的宗旨就是“尽东西南北之冰魂,洒古往今来之热血。……聊借雪窖之余生,用续东林之胜事”。

有关东林旧事,大家都很清楚。函可与他的诗友们,将以其“余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冰雪之中,血性不泯;因厄之时,求索不止;高压之下,斗志不败!而且还要“裂裾欲续西征记,破帽长歌正气篇”。值得关意的是,诗社成员中,排名第三的“千山僧涌狂”为辽阳人,丁仙也基本确定为辽阳人。

此时的辽东大地,家园多半摧残,文化濒临断层,正是因为函可首倡结社,才于南辽北铁之间燃起文化火种,并逐渐厚实起两地的文化底蕴。函可生前,《千山诗集》未曾刊刻,仅以各种手抄本的形式流通。康熙四十二年(),岭南弟子今羞、今何等僧众,依据“自沈阳传入岭南,历今四十余年”的原稿,编纂《千山诗集》。

为何称作《千山诗集》,这大概与函可的别号有关。函可自称“罪秃”,是他对清朝政府的抗议和嘲弄;他自称“磕萨(废物)”,既为自嘲,也为嘲世。而“千山剩人”的别号用得最长、叫得最响。自称“剩人”,因为他是亡明之遗民,另外“举家数百口”遭难,剩下他孤身一人。千山胜境,让函可聊以自慰,“五年中,十上千山”,后来干脆搬到了千山,并在那里潜心修行,死后又葬在千山璎珞峰下。

函可“奉旨焚修”,却未完全遁入空门。这期间,辽阳发生了招民开拓、建置府县的大事。他把辽阳的所见所闻,都如实地反映在诗篇中,弥补了史乘之缺。著名清史学家李治亭对《千山诗集》给予极高的评价。他指出:“《千山诗集》是函可一生的人生写照,也是清初关东文化的实录。在史乘不收之事,《千山诗集》却予以收录,从而使清初关东历史面貌清析地展现我们的面前;这是不可多得的,故《千山诗集,》亦可称为《千山史集》。即使其它史籍,包括地方志书,如《盛京通志》等,亦不能取代!”

困厄当头,不废吟咏。函可开启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流人诗社,创造了一个味道醇厚的精神世界。于是,给这片文化“沙漠”吹来缕缕春风,给这片文化“焦土”降下丝丝甘霖。从此以文化的基因关联着我们,以文化的自觉影响着我们,以文化的动能催生着我们。拭看今日东北人的豪爽、好客,讲义气、重友情,怎能排除这种文化传承上的“血缘”标识、文化提升上的精神给养

弘法

—慈清与慈航—

顺治五年,函可到达沈阳后,很快受到佛教界的尊崇,主持大和尚让他阅藏为比丘讲经。又在沈阳各大寺院监院及僧众联名请求下,开法广慈寺,主持七大寺宣讲佛法,阐述洞宗之学。

函可认为“仁”是佛与儒的共性,是人所拥有的特质。七座道场,据叶红纲老师考证,普济寺位于铁岭,永安寺、慈航寺、向阳寺位于辽阳。函可以沈阳慈恩寺为基点、往返于铁岭慈清寺、辽阳慈航寺之间,三点连缀成他的人生轨迹,定格为清代辽东佛教第一人的人生坐标。

铁岭龙首山慈清寺原为佛道合一寺庙。据崇德八年《铁岭三清观重修碑记》所载,三清观是佛道合一的寺庙,但修葺这座古刹的组织者却为僧人,由此证明三清观是以佛事为主的寺庙。铁岭龙首山慈清寺的僧人满志师父介绍说,近十年内圆寂的两位主持都属曹洞禅宗。

“生大疑,起大信”,函可极富感染力的精彩讲解,令“道俗老幼,咸生敬信”。郝浴记述当时前来聆听函可讲经的“趋之者如河鱼怒上”,函罡也说:“始以节义文章相慕重,后皆引以为法交。”至此,函可名声大噪。

《海城县志》中关于函可登山的“四天垂青抱百雉,洞宗之传又此始”之句,证明曹洞宗派再次进入千山应始于函可。因此,函可登千山也实现了他续接同宗佛学的夙愿。“曹溪法雨,谁沾世界”,山海关以东,奉其为始祖。

战争可以产生文化,比如八旗入关送去的满族文化;迁徙可以产生文化,比如流人出关带来的中土文化。同理,宗教也是“跨文化”传播的媒介。函可奔走于辽阳、铁岭之间,不仅仅使教宗在地理意义上扩展,同时也为两地带去了非常厚重的“副产品”——文化。难怪有的学者认为“不懂得佛教,就不懂得汉魏以来的中国文化”。

交游

—龙山与千山—

函可到过铁岭的记载有很多。撰写《千山志》的刘伟华在其《龙首山志》中记载:“函可……顺治三年丙戌坐文字狱,五年来住慈清寺。平生凡七坐道场,国主大刹。”民国二十年《铁岭县志》之《寓贤篇》又载:“函可……尝结庐于邑之龙首山,郝中山先生与之最契。”

郝中山先生即郝浴。顺治十一年()九月被流放到盛京。顺治十五年迁居铁岭。郝浴谪居铁岭18年,潜心圣学、苦读诗书,成为精理学、通古今、功诗学、重教育的饱学之士。

函可记载与郝浴交游的诗共16首,最直接记载他们交游的是《同雪公游千顶纪事十首》,该诗作于顺治十三年。其序记述了二人游千山的经过。与郝浴同游,函可诗兴大发,连续做了十首,并在山上盘桓数日。共同的志趣,使这一俗一僧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铁岭的人物风情,给函可留下深刻印象,无论李成梁看花楼,还是左懋泰新建书屋,他都赋诗描绘。顺治十三年(),左懋泰去世,函可哭诉“共洒十年前代泪,独留数卷后人思。”感叹文坛失去了一位领袖,自己失去了一位知己。而函可圆寂。郝浴前往,守在函可身边,并亲自为函可料理了后事,葬于千山璎珞峰下,郝浴在《剩公》诗中怀吟道:“诸天花雨一龛在,从此千山是古堂”。康熙十二年,郝浴“自银州冒暑登山装香塔下”,以《奉天辽阳千山剩人可禅师塔碑铭》感怀。

清人丁介诗云:“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函可对东北地区,特别是辽阳情有独钟。当限制放宽,允许外出后,他首先到辽阳登千山,偿了夙愿。“一到千山便不同,山翁只合住山中。”从此他几乎形影不离千山。应当说,在千山文化中,函可的地位无人能及。

虽然遁迹空门,却心系家园,他对辽阳第一县令陈达德就盛赞有加。未说陈达德,先介绍张尚贤。张尚贤,铁岭人,顺治十年,任辽阳府知府。张尚贤在辽阳建立了全东北第一所学校,而且是大学(省级)。顺治十四年,改升奉天府府尹。那时他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盛京形势奏疏》,深刻剖析当时东北内忧外患的形势。“河东城堡虽多,皆成荒土,独奉天、辽阳、海城三处,稍成府县之规,而辽海两处仍无城池,铁岭、抚顺,惟有流徙之人,不能耕种,又无生聚,”顺治十八年尚且如此,那么早先的形势应该更加严重。

就在张尚贤“奏疏”的前3年,陈达德来到辽阳。《辽阳州志》记载:“顺治十一年,浙江人陈达德招徕民户一百四十家,以功署辽阳县事。”

陈达德到任之时,函可就在辽阳,恰好又是老相识。函可非常推崇陈公达德事必躬亲、率众垦荒,特别是对其“量晴较雨推新政”、“尽销兵器为农具”发出了由衷的赞誉。面对土地得到开发,生活得以改善,他热情歌咏:“大荒到处应犁遍,一钵从今莫浪磋”,“却笑河阳空满县,昙花一朵现辽阳”,“云水满堂春满野,乐郊今在大关东”!

辽阳先贤、史学大家金毓黻曾经说过:“食祖先之赐,惟史不可忘也”。其实,不仅仅辽阳、铁岭文化悠久,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丰富的地域文化,然而两地文化相比较的前提,则是文化与文化要产生冲突、整合、新生的互动关系。尽管“南辽北铁”的出处尚待学界考证,但是我个人认为,倘若两地缺失文化上的互通互补,这一称谓便早已不复存在。由是言之,我们对函可应心存感激,是他将中原文化在南辽北铁两地薪火相传,从而使两地文化得到质的嬗变,激活为一种高层次、超越本土原有文化水准的具有多民族特质、一体化特征和差异化特点的整体文化氛围。同时,函可在南辽北铁的全部活动,也为形成南辽北铁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共生、共有、共勉的有效链接,可以说,函可是有清以来,南辽北铁相融、相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奠基者。而我们,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建设者的重任!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
北京哪里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xc/487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