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故事我国最早介绍欧美钱币文化的是铁岭
同治五年(),清政府首次派旅游团去欧洲观光。旅游团由四人组成,其中有一名19岁的铁岭人——张德彝。此时,他刚从北京同文馆毕业,充当了旅游团的翻译。旅游团游历了法国、英国、荷兰、汉堡、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汉诺威、比利时诸国。同治七年(),张德彝再次出国。此行,他随蒲安臣使团先经日本到美国,然后过大西洋到欧洲,到欧洲历经英法两国,后因故提前回国。张德彝这两次出国,饱览了异国风情。回国后,他将其见闻各写成了一本游记——《航海述奇》如《欧美环游记》。书里第一次向我国介绍了有关外国的钱币制造、钱币形制和钱币轶事。张德彝在欧美参观了好几处“铸币局”。他观察入微,记录真切。同治五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他同旅游团一起到了法国巴黎造币厂,目睹了造币的生动情景:“入西面楼门,乃铸钱处。铜片切钱,凿花雕字,皆用火机,一时可得数千。金银钱分两不同,分毫不爽,洋钱质最纯净。”也许是偏爱,或是他第一次没有观察细致,所以两个月后,他再次参观了这家造币厂。这次和一名名叫德善的法国朋友同往的,同德善至铸钱局一观,对机械部分作了补充记载:“其鼓铸之火机,系以水气冲激轮机,令进退于铁管之中,以转大轮。其大轮上置长轴无数,中系小轮百千,下连各种机器,彼此接以韦条。大轮动则各机器相随,快甚。所造之钱,分金、银、铜三种,大小不一。”同年四月,张德彝一行人到英国旅游。他们在英国首都伦敦,参观了该国的造币技术。英国的造币方法、机械、工艺,没什么特殊地方,只是厂房比较宽阔。它除了造铸英国的钱币外,还给香港、印度等处造大小铜、银钱。年农历三月初八,张德彝一行人来到了合众国(美国)的旧金山。他们特意参观了该地的造币厂,并对厂房、造币的全过程作了较详细地观察。张德彝是位有心人,不仅观察外国人怎样造币,而且十分注意钱币本身,对各国各种钱币的币制作了详细地了解和记录。他介绍法国当时的钱币有“路易”、“笛佛朗”、“思安方”、“佛朗”、“对稣”、“桑地亩”。这是金、银、铜币,另外还有“银钱票”名叫“巴比叶得邦格”。俄国的币制比较复杂、有古金钱、现行小金钱、大银钱、小银钱、大铜钱等,钱币的重量各异、名称也颇纷纭。日本的钱币新颖别致,币上印有花、线、字、蝴蝶,有的形状为立方形、有的椭圆形。特别是有的很大,中有方孔。张德彝对各国钱币的记录和介绍可谓十分详尽。这里他不仅介绍了其钱币的种类、名称、重量、质量、大小、形状、面值,而且还介绍了其相互间的兑换关系。张德彝在他的游记中,还介绍了一些外国钱币轶事,记录了中国钱币在国外的流传情况。在埃及,他钻进了金字塔,见其塔中空空无物,但他爬出来的时候,看见许多“土人持绿瓷小人,碧锈铜钱出售,言皆自此陵下掘出者”。看来当时出售、倒卖出土文物——古钱币是一种正当行为,埃及政府是不加干涉的。在美国,他发现中国古钱深受美国人喜爱。他应邀到美国正总理徐尔德家坐客,就发现这位要员曾收藏了许多中国古钱,中土古钱,如半两、五铢、嘉佑、建兴等暨大清‘同福临东江’二十字之制钱,皆钉于纸版之上,放于玻璃罩内。徐尔德堪称是位“集币专家”。在法国,张德彝发现在铸币局用专楼举办了“各国钱币展览”。在众多的古币中,中国钱币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此,张德彝作了记载:“法国钱局,东楼所集乃天下各国古今金银铜钱。案上置大玻璃匣,每匣只盛一国钱。见有中国古钱,青铜钱、红铜钱、铁钱、锡钱,以及当十钱、当百钱、当千钱。其余他国钱,文字皆难以辨识。”张德彝关于外国钱币文化的介绍,对我们研究钱币历史,了解钱币文化交流都是很有帮助的。也许这些介绍,给集币爱好者增加新的知识,引起新的兴趣。
内容整理:铁岭通
↓↓↓点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xc/1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