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一辈报人的风范专访著名报人沈阳

白癜风可以治疗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今年,《沈阳日报》将迎来创刊70周年纪念日。

前不久,我去拜访已90岁高龄的《沈阳日报》老总编赵阜,可看到的却是让我们心碎的场景:去年他因病切开气管,已经不能讲话。陪护人员说,他的意识还正常。陪护在他身边轻唤:“沈阳日报的小周,写流亡抗战那个,来看您了。您要知道就睁下眼。”

赵老努力地把眼睁了一下。

赵老病得如此重,我不忍打扰,含泪退出病房。

与《沈阳日报》老总编赵阜结识,缘于医院的一次采访。

▲年摄于病房

年,我们推出了一个《东北中山-:从一所中学的流亡抗战看民族崛起》的系列报道,医院采访正在住院治疗的白晶泉——当年的流亡学生。她告诉我们:“你们的老总编就住在我隔壁。”这才知道,赵老也在这儿住院。以前只是在报社大厅见过他的照片,现在要见到本人了!他可是辽沈新闻界的老前辈、新闻学家,历任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沈阳日报》(年2月20日,《沈阳日报》改名为《沈阳晚报》,年5月10日改回《沈阳日报》——编者注)总编辑、《辽宁日报》总编辑、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我赶紧过去拜访。

赵老一听是《沈阳日报》的记者,坚持要从病床上坐起来。一聊我们才知道,关于“流亡抗战”的报道,他从第一章就开始“读”。他“读”的方式让我们感动:由陪护人员来读报,他来听,因为他的眼睛当时已经看不清报纸了。

从新四军小战士到文化人

当时,赵老说:“看到你们的报道,我才知道白晶泉是东北中山中学的流亡学生,读书报国,流亡大半个中国。还有郭峰、李涛两位老领导,我和他们认识几十年,现在才知道他们参加过‘一二·九’运动。这些当年的学生了不起,他们有一段了不起的经历,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新闻,新就新在把人们不知道的讲出来,帮助人们把遗忘的回忆起来。对历史不了解的部分,人们眼前一团漆黑,知道后就会眼前一亮,有一种期待和新鲜感。流亡抗战这段历史虽然尘封了几十年,现在报道出来依然有新鲜感。从这个角度说,《沈阳日报》的报道填补了抗战史报道的空白!在抗战报道中是一朵鲜花,发现了新的视角,写出了新的写法。印象深刻,超出想象!在诸多抗战报道中是一种创新,是一个成功的报道范例,为新闻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应该给《沈阳日报》记一功,我作为读者也要感谢你们。”

作为《沈阳日报》的老总编,他的肯定让我们倍受鼓舞。

我很好奇他为何对这段历史如此感兴趣,难道他也是流亡学生?赵老哈哈大笑:“我没有机会读中学,只在小学读过四年。年,日军占领我的老家安徽省安庆市(原怀宁县),我被迫流亡到上海,在租界里继续念小学。年初,大哥托到上海办事的老乡秘密捎来一封信,告诉家里他在安徽无巢地区(无为、巢湖)搞抗日工作。我于当年10月来到大哥身边,参加了革命工作,第二年就穿上了新四军军装,成为新四军的小通讯员。那年只有12岁。”

“那你咋学的文化呢?”我好奇地问。

“哪儿都有书,就看你找不找。”赵老说,“当时有的地主和工商界人士家里藏书很多,我就去借,读完了还给人家,然后再借。”在15岁到20岁之间,在革命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学习,赵老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和历史学的书籍。由于当时物资紧缺,战事紧张,他没有条件把自己喜欢的书抄写下来。“基本是靠脑子消化,把学的知识深刻地记在脑子里,几十年不忘。”赵老说,“有很多同志问过我:‘参加革命时才念到小学四年级,你从哪儿学的文化?’我自豪地说,我的文化都是在革命队伍中学的。”

年11月,赵阜到黑龙江省贸易总局龙南分局当副局长,离开了生活、战斗了七年的新四军。年,时年21岁的赵阜登上了东北商业专门学校(东北财经大学前身)的讲台,给学生讲马列主义,此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由于马列主义研究得好,赵阜后来被调到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工作,任信息室副主任,年任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分管报纸工作。

▲年初到东北

记者查阅《沈阳日报》旧报时发现,赵老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未任总编辑)时,就在《沈阳日报》发表《坚决反对老大自满思想》《质量互变律的发展与运用》《略论“全国一盘棋”方针的重大意义》《共产党员要永远保持无产阶级的革命性》等多篇署名文章。

老一辈报人的风范

年,《沈阳晚报》的《街谈巷议》专栏就是经他批准设立的。他亲自审阅,几乎篇篇修改、加注。年5月23日,他在《沈阳晚报》编委扩大会上说:“副刊主要是综合性、文艺性,同时兼有知识性、学术性。”年6月20日,赵阜被任命为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沈阳晚报》总编辑,他在一次编委扩大会上说:“副刊既是社会生活版,又是文学艺术版,二者兼有之。”他提出“副刊要通俗地、简短地、连续不断地介绍自然科学、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以自然观树立人们的世界观。”《沈阳晚报》的副刊,就在赵阜、刘黑枷等人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影响广泛。

赵老前后在沈阳日报社工作了15年。可赵老说:“我在这里有效工作时间大约有10年。”因为他经历了那段艰难的岁月——“文革”。而他创新办报的成绩,大多成了他的“罪状”。年10月15日,《沈阳晚报》在1版刊登批判赵阜的文章《彻底揭露批判赵阜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罪行》,罪状之一是“以‘少而精’为幌子,借鼓吹‘博览群书’为名,行阻挠和反对学习毛主席著作之实”。恰恰是这样的“罪名”反映了赵阜当时的办报风格。年10月后,赵阜不再任总编辑,被下放到铁岭农村接受改造。

在这期间,《沈阳晚报》被迫停刊。年5月10日,《沈阳晚报》得以复刊,改回为《沈阳日报》。年1月,赵老重回报社,年12月之后主持报社全面工作。年5月26日,赵阜任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部长,兼任沈阳日报社党委书记和革委会主任。年4月,赵阜调出。就在他主持报社全面工作期间,《沈阳日报》下一任总编辑刘黑枷恢复工作,为《沈阳日报》以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年采访时,赵老说:“在《沈阳日报》工作期间,后来经历了‘文革’,我没整过人,后期出来工作还保护了一些人。”我们并没有就此话题展开,也留下了些许遗憾。他在年4月18日在《沈阳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共产党员应取向前看的态度》,他说:“在过去的政治运动中挨过整、受过伤害的同志,要有开阔的胸怀,要有团结的愿望,要有向前看的精神,要有政治家的风度……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实现四化的伟大斗争中来,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经验毫无保留地用到搞四化上来。”

▲年4月18日沈阳日报三版发表赵阜署名文章《共产党员应取向前看的态度》的报样

这些话是说给别人听的,也是他自己的心里话。

对于赵阜在《沈阳日报》的工作经历,记者还联系到他的女儿赵阳。

赵阳告诉记者:“我这两天一直在查相关的资料,但是令我惊讶的是,老爸在家里的照片虽多,却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还有少数是解放战争及建国初期的,没有找到任何和老爸在沈报有关的。后来我想明白了,一定和‘文革’批判抄家有关,爸妈在那时怕牵连到别人,家里存的照片大部分都烧毁了。后来虽重新出来回沈报工作,但‘文革’没结束前的政治氛围决定了老爸不可能留下那时的照片。”

给赵阳最深的记忆是,爸爸常把大样带回家审。

今年90岁的《沈阳日报》老编委张永曾和赵老共事多年。他说,赵老在《沈阳日报》工作期间给他留下最深的两个印象,一个是政治家办报,一个是关心同志。“赵阜任总编辑时,我是总编室主任,他那时在市委宣传部工作,一星期来报社一回,主要是开编委会,研究一周的报道工作。他特别强调政治家办报,每天的报样都要看,特别重视言论,很多重要言论都是亲自写,其他言论也会认真审查。他写东西能突出重点,一点就透。我们一起下放,先后回到报社工作。他特别关心群众。我家小孩在报社玩,胳膊摔骨折了,正赶上他值班,他和我说:‘医院的人,我写信给他让他帮忙。’当时我很感动。他做事很讲原则。有一次我去北京出差,到《解放军报》学习,临走前向他请示,问他有什么吩咐。他告诉我‘给我捎两盒牙签吧’。回来后他坚持要给钱,说不能占同志便宜。牙签5角钱1盒,只有1元钱,我只好收下了。他当市委宣传部部长后,还找我给他女儿安排过工作。当时我爱人在街道工作,他想让女儿到街道办的工厂上班,当工人,他并没有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家人服务。”

通过张永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他身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

离休不“休”改革心

离开《沈阳日报》后,赵阜到《辽宁日报》任总编辑。沐浴在改革的春风中,他的新闻才能进一步得以发挥。年5月13日,《辽宁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见报《莫把开头当“过头”》,3天之后被《人民日报》转载,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成就了一代新闻大家范敬宜,而稿件的把关人就是赵阜。

赵老常说,总编辑这个头衔至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总编辑本身就是编辑(包括记者),不同之处只是多个“总”而已,去掉“总”字,就是个普通编辑;第二,总编总编,应该总是在编(或写),如果总是不编,还算什么总编?这样的总编辑办报思想也影响到了后来成为《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

改革开放以后,新闻改革每上一个台阶,每遇疑难问题,赵老不论是在职,还是离休之后,总有新思路、新见解、新举措推出,闪烁着革新和创新的思维光彩。改革开放之初,赵老提出:办好党报要抓好头版头题,要“不拘一格选头条”,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新闻规律办事,改革和规范新闻传播行为。

年代中期,当我国传媒开始创办子报子刊、子台系列台,出现大大小小的传媒集群时,赵阜敏锐地意识到我国传媒集约化、集团化时代的到来。他率先研究,首先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传媒集团”的学术观点。

赵阜离休多年,但身离心不离,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ly/805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