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老照片辽宁铁岭,鼓楼高耸,日本孩
随着越来越多喜剧演员爆火,铁岭这个喜剧的“小品之乡”也重新走到人们的眼中。
人们惊讶地发现,辽宁铁岭早就不是记忆中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摇身一变变成了GDP生产值高达.1亿元的新现代城市。
这片夏商时期就为我国领土的土地,现在不但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还一直为我国默默输送近六百名体育人才。但是不管无论怎么变化,总有一些历史风华藏在这个城市的骨子里。
让这个城市在快速进步的同时,彰显着独特的魅力。这组照片由日本人在民国时期所拍摄,记录下那年那月这座古老的城市的荣光。
清末时期的铁岭更显得烟火十足,达官显贵通常不屑于来这片土地常住。所以城门口常常有各种小贩摆着吃食卖力吆喝,来往路人均能得到一刻清闲。
常住城门鼓楼旁的居民在担惊受怕之余,也有着在窗上贴窗花的习惯。更象征着美好祈愿,以及对于没有战乱的盼望。
铁岭的鼓楼建于乾隆皇帝时期,鼓楼在过去消息传递慢的时代,常常是用于击鼓传递消息以期盼着更快速地实现传递消息。
鼓楼通常是庞大的巍峨的,整个城市的最高建筑。
站在鼓楼上面也能达到古诗词中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更多的经济也围着鼓楼所展开。回到时代的今天鼓楼早就没有了传递消息的功能,却依然伫立在很多城市的街头。宛如精兵天将一般,守护着它的子民安居乐业。
年前后,受到当时的政策影响铁岭的鼓楼被拆除了。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站立起来一座八角楼,这仿佛也预示着这个古老的城市不久以后会经历着一场场的暴风雨。
这座八角楼经历了二十多年以后也被拆除了,这里虽然风雨飘摇但是也用着微弱的力量建立起了东北地区第一个抗日根据地。照片上的人们低头行走,步履匆匆。
人们彼此之间有着隔阂很难再有当年的热闹景象,也能够从这看到当年动荡的时局带给人们的不安。
随着日本人大量涌入辽北,在辽北建立了多处供日本人生活的地区,敷岛町,鹿岛等地名也被印在辽北的画布上。
猴急的样子生怕有人不知道是他们抢的本地人地盘,明明在本地人数没到一万人偏偏对于地名及其在意。日本人把商业教育交通等和铁岭人民息息相关的行业,让日本企业恶性竞争搅得铁岭不得安宁。
曾在鹤年堂学徒的傅留城老人回忆:“老百姓开始忍受不了“共和面”,就提着口袋到处找卖粮的地方,不过粮店就是不卖,因为日本人已经下了封粮的死命令。
没办法,后来老百姓连用来喂猪的白薯干、豆饼之类的东西都抢着买。再到后来干脆连共和面也不易得到了,一旦买到,不得不强忍着咽下了。”
这个时间段的铁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里,身上被无数看不见的线紧紧拽在一起。恐慌的情绪在每一个铁岭人民心中蔓延,抬头只能看见被乌云蒙尘的月亮。
铁岭的街上插着各种日本国旗,标着着辽北地区全面沦陷的象征。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军队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在长达十多年的殖民政策下。
日本侵略者,在对中国人民进行残暴的政治政策和疯狂的经济掠夺的同时,在文化上也大力对中国人民实行奴隶化教育和欺骗宣传。日本宣称国人无罪论,并对于中国心态成长不健全的孩子宣称中国人低人一等的论调。
日本在中国东北的14年殖民同化方案中,奴化教育贯穿始终,强迫东北青少年认同奴隶身份。更能看出日本殖民政策的残暴。
照片上几个日本儿童,手拉着手在马路上站成一排拦着一个迎面走过来的中年人,这个中年人拉着独轮车辛苦做着苦力。弯腰苦苦哀求着对面的日本儿童让他过去,对面孩童反而如同找到乐趣一般拉得更紧。
整个日本从孩童身上就已经显现出嚣张跋扈,把中国原住民当成取乐的工具,并没有平等的当成人对待。
铁岭的公会堂位于如今的正义路西边,主要用于日本居民们聚集娱乐,以及日本驻中高层开会做决定之用。
公会堂旁边有一座信号塔,上面缠绕着发射电报用的天线。
在解放以后,中共中央把公会堂改成工人俱乐部。用于丰富工人群众们的娱乐生活,偶尔呢也会给工人们放电影成为独特的文化风景。
明朝的时候,铁岭东门外就有了一座小石子桥。因为有着河水河,所以有一些小贩就会出来摆摊儿。久而久之,就有人效仿起来慢慢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小集市。
集市有了名声以后,也成为了当地的另类的繁华地区。一天下来这个集市人声鼎沸充满了烟火气,已经有了今天现代集市的初代形象。后来经过变迁变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小桥子,也变成了今天铁岭的著名景点。
看花楼用于古时占卦所用,地处东门外。曾经做过明代将军李成梁地住所,现今倒是慢慢荒废了。
距离看花楼的鼎盛时期过了六百五十多年,曾经万人朝拜的建筑如今成为了断壁残垣。岁月洗礼过后,看花楼也成为了铁岭有名的地标。
铁路西门外的街道在被日本人占据以后,原先的原住民被排挤殆尽。慢慢的这条路上变得清冷起来,柔和的光影也不能让这条路明亮起来。
日本人对于这条路进行了修整,整个辽北地区唯有日本人常活动的场所被第一时间通电。道路也进行了推平和扩建,让整条路的视觉效果得到了极高的提升。
铁岭火车站建造于九十年代,照片上的旅客正扛着行李下车,随着卷起的黄沙人潮川流不停。此时的火车站还没有站点,火车的铁轨就在人们行走的路边。
火车鸣笛升起的浓烟总会送回一批批归家的游子,也会带走一批批步履不停的年轻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gr/8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