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连载middot琉璃世琉璃塔

北京治疗白癜风优势 http://m.39.net/pf/a_4629255.html

《琉璃世琉璃塔》

古都南京秦淮河畔长干里的大报恩寺,被誉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千余年间历经沧桑、多有兴废。公元年12月17日,在大报恩寺原址上新建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正式开放,不知不觉中已成为南京城南的标志性建筑。或遥望,或登临,宝塔的美轮美奂都令人惊叹不已。

赞叹之余,又油然而生怀古之情:六百多年前,是什么成就了奇迹?明成祖朱棣和琉璃塔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翻开书页,一探究竟吧。

第23-24章

塞北意正豪江南秋尚早

朱棣为筹措援兵训练三千卫队。皇太孙朱允炆得知朝鲜宜宁公主被劫,发行文四处找寻。莲花为朝鲜百姓和父兄血仇,不顾朱棣朱权劝阻,仍决意进京。

第二十三章塞北意正豪

“哎,宜宁大公主,你等等我!”朱权叫得气急败坏。

两个人说好了出来赛马,宁王没想到莲花的小雪跑那么快,远远地被甩在后面。气得连叫带喊,可还是追不上。

莲花咯咯直笑:“那你跑快点儿啊!”一边带了带缰绳,稍微慢了点儿。

朱权策马追上,笑道:“这可上了你的当!还好没和你赌性命。你这马是四哥送的?”

“是。”

“这么小,没想到跑这么快!”朱权一边说一边打量小雪:“这马也就两岁吧?真是匹好马。四哥待你可真不一般”

说者无心,莲花却红了脸:“你别胡说。”

“什么胡说,大实话啊。我没见四哥对谁这么好过。当年和四嫂成亲最要好的时候,也没见他送过什么。”

莲花好奇:“燕王妃是什么样一个人?”

“四嫂嘛,是中山王就是先魏国公徐达的女儿。人很贤惠,也上得马拿得枪,待我们都不错。”说着又打量莲花:“和你不一样的,她更象母后,比较。。。”似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半天才说道:“威严。”

莲花扑哧一声笑了:“没听过这么形容嫂子的。”

“真的啊,反正我有些怕她。她一板起脸啊,和母后一样一样的。。”朱权说得郑重其事:“还有啊,父皇很帮她,当年的魏国公也不好惹。四哥这个亲事是两个老头子定的,十七岁就成了亲,也没人问过他自己喜欢不喜欢。”

莲花默然,皇家的姻亲本来就是政治利益主导,燕王的这个已经算好的了。想想自己又何尝不是?皇帝也好皇太孙也好嫁谁都一样,到大明来其实另有目的。

可是,真的嫁谁都一样吗?朱棣漫不经心的笑容从脑中飘过,莲花不禁黯然。

朱权接着笑道:“四哥一向小心,朝廷里腐儒话多,他这个藩王私交属国挺犯忌,如果被参一本可有些麻烦。四哥明知道这些,还派人帮你送信,第一次两个王府亲兵被害了,又特意让王景弘带人再去朝鲜王那里,我可没见四哥这么对过谁。”

莲花红了脸,岔开话题:“燕王上次说道衍要说,谁是道衍?”

“就是道衍和尚呐,北平庆寿寺的住持,出家前叫姚广孝,苏州长洲人,是跟着四哥来的北平。说是和尚,从来不见他念经,有些疯疯癫癫的。四哥和他挺谈得来。”

“和尚不诵经?是有些怪。”

“是啊!”朱权听莲花赞同自己说的,说得更高兴:“四哥和我们不一样,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又在外面打仗打了十几年,对平民百姓有感情,三教九流的各种人物也认识得多。”看看莲花,有些自嘲:“他的世界太大,不像我们只有自己玩儿。”

莲花柔声安慰:“你还小呢。”

二人边说边跑,听到传来一阵阵操练呐喊声,顺着声音望去,远处的大宁卫校场上正在练兵,旁边巍然伫立的魁梧身影正是燕王。

“四哥又在练他那些蒙古兵了。”朱权一边张望一边赞叹:“四哥真了不起,这才几天功夫,都列队练阵法了。”

“什么蒙古兵?”莲花好奇地问道。

“就是那些蒙古俘虏啊。这次从彻彻尔山带回来的有两千多人,加上以前的降兵,差不多一共三千人,四哥把他们单独编了个卫队。他没告诉你吗?”

莲花摇摇头:“蒙古兵?肯在这里吗?”

“是他们自己要留下的,四哥给他们发的军饷和大明的士兵一样,对于蒙古人可是一大笔钱!”朱权夸张地叹口气:“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是蒙古兵。不过再怎么,他们也不可能去打蒙古自己族人。四哥这么积极地训练他们,不知道为了什么。”

莲花不知为何心中一动,随口问道:“这些都是哪个部落的?”

“大部分是兀良哈部落的,”看看莲花好像不大知道,朱权又解释道:“就是朵颜山那里的。洪武二十二年父皇在那里设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这三卫的蒙古骑兵现在在我辖下。四哥的这只队伍,他起名为三千卫队。”

莲花嫣然一笑:“倒蛮好听的。我们过去看看好不好?”不等朱权回答,一抖缰绳已经先跑了开去。

朱权又在后面大叫:“不带这么先跑的!你等等!”

燕王看见莲花和朱权两人骑马奔过来,有些意外,但很高心:“你们怎么来了?玩什么呢?”

“四哥!你要管管这个宜宁大公主,这个小雪,明明是个千里马,我可上当了,想起来和她赛马!”宁王一脸的懊恼。

莲花扑哧笑了:“谁让你小瞧人?是你要赛跑的。”说着低头抚摸小雪的长鬃:“对吧,小雪?”

朱棣不禁笑了:“愿赌服输。十七弟你输了什么?”

“没什么。”宁王忸怩着不肯说。莲花抿嘴而笑。

原来二人赌的是如果莲花输了,就到太清观听道十天;如果宁王输了,就到广济寺慧光大师那里听经十天。朱权陪莲花去过一次广济寺,嫌弃慧光形象欠佳言语乏味,直呼要走。莲花想象他要在那里呆十天,不由好笑。

至于宁王因此而和慧光结为好友,慧光更在两年后用“天道”二字促使宁王解除顾虑下定决心协燕王举事,却是莲花始料不及的了。

朱权见朱棣面带询问,急急想岔开话题:“四哥!你这三千卫队练得不赖啊!准备带回北平做府兵吗?”

朱棣摇摇头:“这个放你这里。”

朱权笑问:“放我这里?我要他们做什么?我有三个卫的蒙古兵呢。”微一思索冲口而出道:“你不会想拿这个三千卫队去朝鲜打倭寇吧?”

朱棣皱眉:“这么多话!”旋即和缓了语气道:“我还没考虑好,也不知道父皇什么时候命我离开这里。”

朱权不由黯然,依依不舍地说到:“四哥你别回北平吧!不然这里又剩我一个了。”

朱棣拍拍弟弟的肩膀,也是不舍,说道:“两次的战报都报兵部了,蒙古边境暂时平息。我前儿又给父皇上了折子,看父皇的旨意吧。”

莲花见兄弟二人模样,不由想起曹敏曹修,心中一酸。连忙抬头望向校场,见三千卫队的骑兵们队列整齐,军容肃穆,不禁心中佩服。好奇地问:“他们手上拿的是什么兵器?”样子似一根铁棍,一头隆起象铁锤。

“那叫骨朵,靠打击力伤敌”,朱棣解释道:“是用来对付盔甲兵的。蒙古骑兵本身马快冲击力大,加上蒙古兵膂力过人,骨朵直接敲击盔甲,外面看不出伤,实际骨头都敲断了。”

莲花听着有些不忍,“骨朵”,明明这么美丽的名字。。

朱权笑道:“宜宁大公主又心软了,周易早说‘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哪像你们佛祖就让你们死忍,什么五戒十善。难道敌人杀来了,伸长脖子等死?”

“当然不是。佛祖戒杀乃戒以一己私欲伤害生命,至于持干戈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着,不名丈夫。’”莲花和宁王两个一说到佛道二教就常起争执:“戒杀可不是说不能保卫国家。”

朱棣微笑看着二人,听莲花这么说颇有兴味,见朱权还要再说,连忙圆场:“好了好了,‘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你们两个都有道理。”

朱权看看朱棣回护的样子,笑道:“我可不是疯了,和你们两个辩!我还是听庄子的,‘辩不若默’,歇着吧。”

朱棣拍下朱权的脑袋笑道:“算你识时务。”

三个人望着校场,三千蒙古兵气势弘大,阵法展开来飞沙走石天地变色,正是‘香烟与杀气,浩浩随风驱’。宁王和莲花满心钦佩,朱棣也有些自得。

只是此时三个人谁也没有想到,这只三千人的骑兵队伍,不但在以后的“靖难之役”中成为朱棣的主力部队,更在永乐年间更名“三千营”,嘉靖年改为“神枢营”,以骑兵突击为特色,成为明朝京军三大营之一。

不一会儿操练休息,练兵的袁都指挥使和陈副总兵走过来,笑着给三人行礼问好。陈副总兵自在沙漠里见过海市蜃楼和莲花的琉璃塔,对莲花一直敬畏,行了礼站在宁王一边,离莲花远远的。朱棣看在眼里,暗暗好笑。

袁都指挥使问宁王:“下官正好想找王爷。今天兵部来了个行文,是有关宜宁公主的,王爷看看怎么回?”

朱权接过行文摆摆手,二位将军躬身退下。宁王看是兵部左侍郎齐泰发来的,打开读道:“铁岭卫都指挥使司上报朝鲜宜宁公主一行在辽阳被劫,唯只留护卫二百十三尸身于事发林间,宜宁公主不见踪影,已命铁岭卫继续查找。特兹文示,咸使各卫闻知协查,务早日协同寻出宜宁公主,惩戒凶手。”

朱权停了停,又道:“这里还有一行小字,‘烦宁王叔顾念吾朝与朝鲜国厚谊,费心查找,二国百姓幸甚!侄录中书事允炆’。哈!咱们的侄儿这次发话了。”

朱棣接过行文,看着皱了皱眉,不说话。

朱权望着莲花笑道:“你未来的夫婿找你呐!”

莲花知道这里的‘侄录中书事允炆’就是皇太孙朱允炆,刚才听到已是心中一惊。见朱权这么调侃,不由红了脸,低头不语。

朱权还待再开玩笑,看看莲花的模样不由心软住口。二人这些天常在一起,莲花向他请教医道琴艺茶谱各种中华文化,自称为“宁王开山大弟子”。朱权冷清的生活骤然忙碌多彩,对这个“大弟子”心中着实回护。

朱棣侧头问莲花:“宜宁,你想想好,还是要去京师吗?”

“就是,大公主,你若到京城,四哥和我可都帮不上你了。这会儿改主意还来得及,我就和兵部说不知道。本来也不是我们的事儿。”朱权笑嘻嘻地:“天高皇帝远,别说他一个皇太孙,就是父皇也管不到。”

朱棣面色一沉:“十七弟慎言!这样大胆的话你也敢乱说?”

朱权伸伸舌头:“不敢不敢。”又看向莲花:“宜宁大公主!京城远也就罢了,父皇那个人很严厉的,后宫里人又多,你一堆太婆婆,每天请安就累死你。就算我们大侄子有心护着,也不定管用。”

莲花不由心中烦乱。

这一路走来,也知道了艰难,不似在汉城时那么自信。然而就此放弃吗?那么多人为了自己进京甘愿牺牲,南豁赵克善喜和海寿惨死林间,还有郑宗诚。如郑宗诚所说,即使请不到救兵,也要表达朝鲜的和平诚意。此时如果打退堂鼓,并要宁王谎言骗朝廷,岂非反而成了破坏朝鲜天朝关系的罪魁祸首?倭寇不惜追杀自己到大宁卫,不就是怕自己进京?还有蒙古人和王奭,乘机做文章也说不定。

莲花摇了摇头,对宁王说道:“我必须进京师。”一边望向燕王:“我,我不能任性。”

朱棣朱权双双默然。

半晌,朱棣道:“十七弟,稍稍拖延一点儿时间,等等景弘吧。”

朱权闷声道:“好,我编个理由。”说着望向莲花,目光中充满同情怜惜。自己一个人来到塞外,做个没人管的王爷还觉得难受;她一个人去京师,一样离乡背井,更要面对复杂的宫廷,太难了。

莲花在朱权的目光下益加难受,眼圈发红似要掉泪,忽然猛地一拨马头,小雪嘶鸣一声,飞奔而去。

第二十四章江南秋尚早

不知自哪天起,树上的知了停止了蝉鸣,阳光不再刺眼,抬头望时,碧蓝的天空高远辽阔。夏天竟是过去,到了金秋季节。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莲花看着满地的落叶,不禁有些感慨。身边的马三宝笑眯眯地道:“好容易不热了,多好!”

二人在院子里放了个大桌子,上摆石板,在做打糕。红豆粉黄豆粉都已磨好,正要把糯米饭打成米饼。莲花拿着木槌,敲打了一会儿,马三宝笑眯眯地看着,跃跃欲试:“让我打吧?”说着接过木槌,轮臂直挥,石板上的饭团不一会儿就碎成了饼。

莲花站在一旁仔细推着饭团,一边就笑道:“以前在家里做时,总是小弟打”。马三宝笑:“这本来是个力气活”。

二人正忙得高兴,燕王宁王一起走了进来。燕王赞一声:“好香!”,宁王却顺手拿了一块糕丢进嘴里,笑道:“好吃!多做一点,我带给慧光老和尚。”

朱棣拍了他脑袋一下:“你就会支派人!”语似责备,脸上眼中却全是笑意。

“没事,这个简单”,莲花笑:“反正力气活是三宝的。”马三宝也笑,长臂挥得更快。

朱权冲朱棣得意一笑:“我这个开山大弟子,真是尊师重道呐!”

莲花问朱权:“慧光大师那里你什么时候再去?不是十天听完了吗?”

朱权道:“十天他讲个《心经》没讲完,我听着不错,尤其老和尚说的这个‘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有些意思。准备几时再去听听”。

莲花见他说得认真,到有些意外。朱棣笑道:“你还要无有恐怖?你的蓬莱玉玺和太阳金符不是已经通神了吗?”

几个人正在说笑,院外传来急匆匆的脚步声,众人循声望去,是王景弘急急忙忙地奔了进来,风尘仆仆,浑身皱皱巴巴,显然赶路刚下马。

莲花心中一喜,第一个迎了上去。

王景弘行礼拜见过二位王爷和莲花,开口说道:“小的们是七月二十七到的汉城,见到了朝鲜国王,告之了宜宁公主的情况.朝鲜国王感激不尽,带了书信给公主。老夫人也见到了,身体精神健旺得很,吩咐传言请公主勿念。这里是朝鲜王和老夫人给公主的信。”说着双手呈给莲花。

王景弘接着说道:“朝鲜国王说被劫的贡品已在重新置办,随后另外押送至京师。”望了眼燕王又道:“赵方和李三被倭寇所害一事,朝鲜国王震怒,保证找到凶手,严惩不怠。”

朱棣微微颔首,看向莲花。莲花正匆匆地抽出两封信粗粗扫了一遍,都是报平安劝慰她安心进京,国王的信里也没有提到王奭。莲花有些疑惑,准备回头回房了再细读,察觉到燕王的目光,侧头展颜一笑,又对王景弘笑道:“景弘辛苦了。”

王景弘却望望燕王宁王,又看看莲花,说道:“朝鲜王派了使者随我们前来,此时候在外面。”

莲花一愣,朱棣漫不经心地笑道:“那好啊,公主的娘家人来看望公主,再好不过。本王也想见见。是什么人?”

王景弘说得有些迟疑:“是公主的兄长,朝鲜国的五王子,李芳远。”

****************

千里之外,京师应天府。

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十六年(公元年)攻破集庆路改名为应天府,明洪武元年(公元年)定都于此。直到明永乐十九年(公元年)明成祖迁都北平为北京,应天府作为留都,被称为“南京”,即现在的南京。

应天府东倚紫金山(又名钟山),三峰相连形如巨龙;南临长江,江水浩荡为天然险阻;中有玄武湖,西是石头城,山水城浑然一体。

朱元璋曾想定都于老家中都,在中都大兴土木造皇城。可最后还是决定定都应天府,正是想起了诸葛亮所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相信这里是绝无仅有的风书宝地。

八月的江南,金桂飘香秋意盎然。农田里收割打场,池塘中摘荷挖藕,正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收获季节。江水奔腾,浩浩荡荡往东流去。

紫金山东南麓的灵谷寺,群山峻岭左右环绕,红墙绿瓦掩映在翠松茂林之间。松风阵阵,带来隐约的僧人诵经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皇太孙朱允炆低吟一句,踱步到了山门之前。抬头仰望着山门上皇帝御笔亲提“第一禅林”的匾额,四个金色大字在秋日午后的阳光下龙飞凤舞,直欲随松风一冲上天。

朱允炆注目良久,负手缓缓往无量殿行来。

无量殿因供奉无量佛而得名,无量佛即是阿弥陀佛,以无尽愿力誓度一切众生,不舍悲愿,以无量光明照独行者,为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教主。无量光,无量寿,极言智慧光明混沌一体,寿命无限身量无边,非凡夫心力所能及。亦有不可思不可议之意。

朱允炆到这里,却是奉皇帝朱元璋之命而来。朱元璋登基后把原来的蒋山寺迁到了钟山东南麓,起名“灵谷寺”,又封为天下第一禅林,大兴土木,扩建得弘伟壮阔。

这个无量殿就是洪武十四年始建,不用寸土无一根梁柱,硬是全部用巨大的长方砖砌成拱圆殿顶,建成了一个“无梁殿”。

让朱允炆来无量殿,一来是检查看看这个奇异的大殿有无纰漏,更主要的是灵谷寺的弘远禅师乃是好友,朱元璋特意让孙子送了中秋节礼过来。

朱允炆进了无量殿,瞬时一阵凉意沁人,原来这外面飞檐挑角似巍峨宫殿的无量殿,内部却如回旋的涵洞一样深邃幽静。

身后的内侍张元亨上前轻声道:“殿下,要不加件披风?”

朱允炆摆摆手,示意不用,整衣先至殿前恭敬地拜了无量佛,然后起身仔细地沿壁检查大门墙壁拱门拱窗,又仰头观望殿顶。张元亨轻声问道:“要不要让人上顶上看看?”朱允炆微一思索:“待雨天再来吧。”

这时一声“无量寿佛”佛号,一个老僧缓步进了殿,高瘦无须,土黄僧袍斜批赤色袈裟,正是灵谷寺的方丈弘远。远远就对着朱允炆合掌笑道:“不知殿下驾到,午课未及远迎,殿下莫怪。”

朱允炆稽首还礼:“方丈有礼。禅心随步寂,方丈缓缓而行直有禅意。”

弘远微笑道:“出家人心行处灭,倒是殿下国事繁忙仍能缓步无心,老衲佩服。”弘远作为灵谷寺的方仗常常往来于皇宫内院大臣府邸,交往应酬是必作的功课,对这个未来的帝国统治者还真不敢怠慢。

“方丈过誉。”朱允炆淡淡应道。自被立为皇太孙,几年来众星捧月阿谀赞美不绝于耳,也慢慢习惯了。

弘远笑道:“圣上都好?老衲可有一个月没见圣上了。”

“托方丈福,圣上安好。时近中秋,命吾送了中秋节礼来,请方丈笑纳。”朱允炆不紧不慢地说到。挥挥手,张元亨带着几个内侍呈上了节礼,是些应时瓜果和素月饼,还有一盘金锞子。

弘远哈哈大笑:“这可不敢当,圣上御赐,弊寺上下承蒙圣恩感激不尽。”笑着让几个小沙弥拜谢接过。

朱允炆问道:“圣上关心无量殿,近日雨水多,殿内有无漏雨渗水?”

弘远笑道:“谢圣上关怀。老衲知圣意,每日亲来检查,无量殿好得很,其它各殿也都平安无事。”

朱允炆微笑颔首:“好。方丈费心,吾自当禀告圣上。”又随口问道:“寺里现在有多少位师傅?”

弘远笑道:“连上沙弥,大约是一千一百多位。”

朱允炆不动声色,心中默算:一千一百多个和尚,却有三万多亩田地,平均一个和尚三十亩地,免赋税!难怪朝堂上时有抱怨。

朱允炆看看天色,起身告辞。弘远欲留朱允炆内殿奉茶,朱允炆执意不肯,带着侍从下山回了东宫。

朱允炆一进门,太孙妃马淑仪便迎了上来,笑道:“殿下今儿个回来的早,备了点心,殿下先用些。一会儿就开晚饭了。”朱允炆点点头,更了家常衣服。

马淑仪笑着问道:“后日就是中秋了,圣上那里备什么礼好?臣妾绣了一幅百福被,让文奎呈给圣上,成不成?”

朱允炆不由笑:“文奎还不到两岁,会做这些吗?”

马淑仪道:“臣妾仔细教教好,会的。”

朱允炆笑道:“你可教教好。”

马淑仪笑道:“臣妾醒得,不敢妄为。”

这时张元亨上前禀告:“黄大人来了,候在书房。”

朱允炆颔首,含笑看向马淑仪,马妃知他挂念公事,笑着施礼先退下了。

黄大人即太常寺卿黄湜黄子澄,今年四十八岁,是洪武十八年的探花。伴读东宫,乃饱学大儒济世之才。个子不高,瘦瘦小小,满脸刚直,一捧短须略有花白,官服不起眼的地方补有一个小小的补丁。朱允炆一直奉为良师益友,尊为“黄先生”,几乎每日必见。

书房的案上堆着高高的两摞公文。皇帝朱元璋为了锻炼皇太孙,这几年来一直带着朱允炆处理国事,今年以来更有全部交给他的意思。故各部奏折都是先由朱允炆拟了意见,再上呈皇帝朱批。朱元璋年事已高,几年教导监督下来对这个皇太孙甚是放心,重大的事情才批复下旨,一般的都不大管了。

朱允炆进了书房,和黄子澄寒暄已毕,坐下来开始审阅奏折。黄子澄侧坐着半个身子,把奏折先分类,重要的单独列出来,与朱允炆甚有默契。二人边看边谈,欣喜时击节赞叹,疑难处凝神思索,一个时辰已经处理过半。

朱允炆端起茶碗喝了口茶,吃了一块桂花糕。走了半天山路,还是有些饿了。

这时黄子澄说道:“殿下看看这个”,言语有些激动。

朱允炆目光扫过封面,是大宁卫袁都指挥使呈的行文,心中一动。打开看时,“臣大宁卫都指挥使袁巨奏闻,前日燕王率兵彻彻儿山兀良哈秃城两次大捷,有蒙古俘虏百余随至大宁,间有一女子,自言乃朝鲜国宜宁公主,为蒙古人所劫。臣不敢自专,奏请燕王宁王示下。二位殿下以为真伪难辨,特命臣招朝鲜国人进府辨明。臣遵王命寻访,唯尚无应募之朝鲜或其他知情人等。现此女子暂禁足大宁卫内,伺明辨其身份真伪,即再上报。”

黄子澄吹着胡子,气愤地道:“殿下!这简直荒唐。两位王爷太不把殿下放在眼里了”。

朱允炆看他一眼,不言语。

“怎么可能俘虏里混有女子燕王不知道,还要到大宁卫?怎么可能真伪难辨?怎么能还要找人对证?怎么能关她,朝鲜公主,皇帝陛下册封的皇太孙东宫淑女,未来的皇妃?这两位王爷,分明就是为难殿下!”黄子澄说得义愤填膺。

朱允炆性格似父亲先太子朱标,温文尔雅宽和仁厚,静静地又看了看折子,笑道:“黄先生,我倒觉得折子说的不无道理。两位叔叔公务繁忙,这点小事不曾在意也是有的。

黄子澄不以为然:“殿下可是批注在齐侍郎的行文上,拜托了宁王的。两位王爷不可能不知情!殿下自被册立皇太孙五年了,朝廷里百官恭敬令无不行,只有诸王以叔父之尊每多不逊。殿下的批文要求常被无视,总要圣上下旨才能执行。”

黄子澄顿了顿又说道:“这次朝鲜国宜宁公主在大明铁岭卫被劫,下落不明,事关皇家体面,更事关与朝鲜国邦交。大明初建四夷未平,难得朝鲜国一直恭敬事大,尊大明为宗主国。殿下特意行文请诸位王爷一起帮着找找,宁王燕王两位王爷却这么做,难道希望与朝鲜也生战事吗?如此胆大妄为,臣为殿下担心啊!”

朱允炆温和的面上终于动了动,想了想说道:“我相信两位王叔。”

黄子澄看着朱允炆的面色道:“殿下!就算殿下忍耐,以和为贵,东宫体面事小,与朝鲜国必会再生嫌隙,铁岭又危矣”。

朱允炆一震,望向黄子澄。不错,十几年前大明刚把蒙古人赶出铁岭,前高丽王就曾和圣上讨要铁岭,皇祖父没答应,前高丽王还派兵欲起战事。幸好现在的朝鲜王李成桂半路起兵举事才免了两国争战。李成桂又对大明事大,好容易现在两国相安无事,铁岭也平静了几年。

黄子澄说的对,宜宁公主被劫也好被禁足也好,可不仅仅是自己东宫的事。

朱允炆不由得眉头紧锁:这个宜宁公主,还真是麻烦。

上期回顾:第21-22章——深山伏老鸮陋寺隐天道

作者:姞文

合作平台:爱奇艺文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gr/88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