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铁岭的旧日模样

铁岭市旧为铁岭县,位于辽宁省北部。“辽金始列州郡,自是以还,建置不同,事宜亦异”,其旧为铁岭卫,清康熙三年(年)改设铁岭县,隶奉天府。

铁岭人居环境建设的经验,可以从铁岭疆域沿革及城市格局、铁岭县银冈书院之营建及其“致知格物”之义等方面来认识。

1.铁岭疆域沿革及城市格局

铁岭“系周时肃慎氏地,秦因之,汉晋为挹娄国,至隋为越喜地。唐时,渤海大氏取越喜地,改为富州,属怀远府。迨辽,改为银州富国,军领延津、新兴、永平三县。金时,改为新兴县,隶咸平府。元省县仍隶咸平府。明洪武二十一年,置铁岭卫,在今县治东南五百里,地接高丽,界后二十六年,徙此仍名铁岭卫。领中左右三千户,所至皇。清康熙三年,改设铁岭县,隶奉天府”。

铁岭“辽水西环,虎洞东峙”,“左挟群峰,右环辽水,固陪京北道之锁钥欤”。由清《铁岭县志》疆域图可见,铁岭县城襟山带河,辽河绕城,淩湖居其南。从清《铁岭县志》县治图可见,其城有四门,该四门东西相直,南北略偏,鼓楼位于东西直街与北门大街之交,县衙位于城中心,其东西分别为关帝庙、城隍庙,其南为文庙、书院;圆通寺位于城之西北,龙王庙位于城之东南。

民国二年实行省县志,境域南部属奉天省辽沈道,西部、北部为洮昌道;民国十七年,张学良举行东北易帜,年改奉天省为辽宁省,铁岭境域辽宁省;年,辽宁、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铁岭境域隶属辽宁省。

2.铁岭银冈书院之建及其“致知格物”之义

银冈书院为清代郝浴谪居于铁岭时之住所。郝浴,字复阳,别号雪海。后“上乃廉其冤以原职召还”,遂“于其将归额书室之外,户曰‘银冈书院’”,其初亦曾曰“‘致知格物’之堂”,以体现郝浴重理学修身之思。银冈书院之营建,据董国详于《银冈书院记》记载:“先生故忤于藩,会五中堂合荐而藩衅成矣。先生以少年居此,不甘寂寞,乃于居室之旁,结茆三间,圆户亮槅,颜之以丹,后植山果十余本,筑台于中,略有园林之致。先生虽被窜逐不自暇,逸时取古人之书,手自编摩继,乃一意研易于六十四卦,各为图参,伍尽变思,竟其所以然。如是者,二十有二年。”郝浴亦自记有《银冈书院记》,具体记述此地营建之细节与选址:“戊戌五月,下岭卜筑于南门之右,方十许亩,中为书室三间,前有圃种蔬,后有园种花。左壁吾卧室也,右壁一带皆吾友连屋而居也。屋中造瓦床一丈。风月之夕,吾友毕来,尽登床跌坐。床下钻火,烹茶漉酒,纵谈名理,至夜分不散,架插天下古今图书,恣吾友展玩。有化人来,则焚香晤对,参验竺乘。屋后一冈,隐然龙卧,所谓银冈者也。雨后登之,见郭外郡山,紫翠交写,其北山绵亘西绕,而东山迤逦南属,簇拥万状,中控一背,是为铁岭。然总维于吾一线之银冈,殆物之有鼻祖者乎?记吾冈下所种桃李,皆数度开花,而成实矣。所举二三犬子,亦裒然冠而似丈夫矣。吾归之岁,岁德在卯,西窗北有杏一株,发花数十蓓,如蜡捻白梅,香色双绝,而花枝婉转,皆回颈视西,是皆不足记。独念吾霜天雪夜,一灯炳照大静之余。彻四壁于环海,晤群圣于期须,截然有觉,心目为豁。于戏!非吾银冈,吾安得有此一日也?非吾至尊,吾安得有此银冈之一日也?泣抚银冈,留为书院,有踵至吾冈而默识浴一日之旨者,浴即近侍于数十年,远待于千百世,心皎然如一日也。”从中可见古人环境营造之旨趣,不仅在于环境之美,更在于环境对人潜化而境界自生,此所谓“银冈”之深意。

郝浴名其堂曰“致知格物”,董国祥亦于文中对其意义予以论述:“(董国祥)以无事漫游其地,乃属塾师呼诸弟子之受书其中者,而语之曰:‘汝辈朝夕于斯,亦知先生所以名堂之意乎?知者心之灵也,致者推而极之,以求其无蔽也。朱子即物穷理之说,象山已有同异,姚江则更非之。余以为犹方隅之见耳,如天下、国家、身心,意皆物也,诚正修齐以至治平,即格物也;五伦之内君亦物也,为臣尽忠,即格物也。亲亦物也,为子尽孝,即格物也。’以至夫妇、昆弟、朋友莫不皆然,记言之曰:其为物不二。夫天地可以物言,而况属在五伦者乎?此与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者,又何纤介之疑乎?繇是言之,不第朱与陆同,姚江与朱陆亦无不同,放之南海、北海,亦无不同。盖此心此理,莫有外焉者矣。”董国详进而提出对银冈书院中士者之期待,“诸士习业于此,毋自鄙薄,当思所以为忠臣、为孝子、为悌弟、良友、修齐、诚正之事,皆务实践而体之,即治国平天下,无其事而有其具,庶无负先生,所以名堂之意哉”,其认为,士人需于书院之中,体察郝浴之“务实践”之品格,才可使银冈书院之“致知格物”精神得以发扬。

民国时期,铁岭以旧城为中心进行了扩建,其城之格局,由民国二十二年(年)《铁岭县志》铁岭县街市图可见:旧城规整,新城围绕旧城而建,四条主要街道十字交错,分别为中央北大街、中央南大街、中央东大街、中央西大街,将旧城分为四部分;旧城外环绕着十二个分所,主要有北大街分所、南大街分所、西大街分所、北门分所、南门分所、西门分所、东门分所等;城之东为龙首山环抱,东北以柴河为堤防,北面、南面有南满铁路环绕,构成了铁岭的基本城市格局。

本文由王芳摘编自王树声编著的《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之《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卷》一书,内容略有调整。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是对中国本土城市规划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全书以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为基础,以每座城市在历史上的具体建设实践为切入点,探寻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脉络和经验,着力发掘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在价值追求、规划要旨、建设模式等方面有别于现代城市规划的特性,进而为揭示中国本土城市规划的现代价值、传承中国本土学术奠定基础。

全书共分18卷,涉及古代城市余座,收录城图余幅,涉及古代文献余部,借鉴前人“左图右史”的传统,以图文并重的方式,努力展示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理想与成就。

《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卷》通过对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区60余个市县城市历史的研究,整理出余幅古代城市图,归纳出余条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经验。并重点从传统城市的营建及其人文理念、近代城市的兴起及营建、近代城市园林的营建及其人文意义、地方文人循吏的营城贡献等方面论述了该地区城市人居成就。

-7---3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且未曾间断的文明。在这样一个国家进行现代化,不应忽视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更不能把历史文化传统视作现代化的障碍而隔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应有一种文化自觉的精神,以现代文明的视野重新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使优秀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生机,获得新生命,也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始终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而富有中国精神。

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和重要标志,不仅是休养生息之所,更承载着人们的理想、情感、艺术和价值观念。人在规划建设城市的时候,早已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全都放在物质空间里了,从一地城市,便可窥得一方之文化境界。中国城市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厚的本土规划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精神的优秀规划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历史根基。把中国优秀的规划传统传承下去,不仅是中国当前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城市规划学术传承来讲,更是一个古老的文化大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当且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早在年,梁思成、林徽因二位先生在为《城市计划大纲》中文译本所写的序中就指出:

“我们尤其不可顷刻忘记:建筑和都市计划不是单纯的经济建设,他们同时也是文化建设中极重要而最显著的一部分。他们都必须在民族优良的传统上发展起来。”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吴良镛先生再次呼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值得我们认真的研究和传承。相当丰富的建筑、城市与景观建设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散见于历代正史和地方志、文学作品等各种文献中。中国城市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虽然近年来陆续出版有关城市史研究的文章,但是总体来讲对于中国传统城市的研究依然十分薄弱。李约瑟用《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巨著发掘、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我们更需要用浩瀚的城市大典才足以记载、传承优秀的传统城市文化。”

本文为科学出版社考古订阅号——科学出版社赛博古(spkaogu)原创发布,转载请保持内容及







































白殿疯早期图片
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gr/83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