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研读银州赋

盖白霖 http://pf.39.net/bdfyy/bdfzj/150818/4681581.html

“城市赋”的推出与兴起,具有歌颂盛世、弘扬传统辞赋的时代意义,为展示银州区厚重的人文历史,展现银州区经济民生建设成果,铁岭市书协主席、辽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王荐先生和辽宁省诗词学会副秘书长、青年诗人联盟主席刘郎先生历时数月精心创作了《银州赋》,并在各级媒体广泛传播。

《银州赋》以其优美的文辞、恢宏的气势吸引着读者,带动着辞赋创作,是对银州的一次深刻解读,是对城市文化品位的展示与提升,更是银州区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

银州赋

王荐刘文革

关东重镇,辽北名城。一方形胜,八面光风。二水潆洄,西觑平原千里;一山环抱,东连峻岭万重。钟长白之灵秀,蕴辽海之盈充。人文厚重,史鉴繁丰。禹定九州,星宿分归箕尾;舜封五镇,山川划属广宁。周武伐商,濊貊始迁蛮甸;秦开拓土,荒服遂入襄平。秦罗障塞,汉列燧烽。句丽垒邑,薛礼弯弓。诸般遗迹,皆在境中。

待至大辽西起,太祖东征,得延津之故地,建皮室[]之新营。筑寨围墙,辟作捺钵之地;移民迁户,隶于弘义之宫。更东丹内徙,渤海南从。双城合璧,三县为冲。始作银州之治,更添刺史之名。佛塔[]无声,见证边关岁月;史书有记,昭彰驿路风情。宋使南来,悲叹黄尘路远;蔡公北渡,笑吟红蟹霜浓。

金随辽灭,明代元兴。修边筑堡,建卫屯兵。高丽改号,铁岭得称。万花楼上,李总兵运筹帷幄;八景诗中,陈学士放浪峦峰。勒马龙山,老罕王神情若定;吟诗水口,清圣祖气势如虹;格物致知,郝公赋雪;抱山吟草,魏子题亭。篷渡风帆,堪载周公年少;帽峰云树,曾教纪祖身轻。抗击日寇,齐世英呼号奔走;解放县城,沈启贤奋起拼争。

而后,铁岭建地建市,银州为核心之地;新城迁府迁居,银州成拱北之星。绩功卓著,规划恢弘。高楼栉比,街巷纵横。娱乐休闲,万家安乐;农工商贸,百业亨通。乡土旅游,规模初具;城区改造,国内先声。枫情水岸,看湖光天色;美地优山,听燕语莺鸣。双安桥下,良田千顷;七里村边,秀水一泓。天佑仙乡,无灾无患;政应民意,立业立功。千年名邑,鸿基奠定;卅载殊勋,鹏翼丰盈。再展鸿猷,蓝图绘就;欣逢盛世,伟绩将成。开放立区,广聚群英;宜居生态,利乐众生。和谐发展,持续平衡。幸福美丽,富庶文明。皆沐礼乐之风,民众居胜境福地;共享物华之富,城乡达小康大同。

美哉银州!物华天宝;壮哉银州!人杰地灵。与时俱进,与国共荣。天佑其德,地载其诚。千秋无恙,万世昌隆。

“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地域。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在这股移民大潮中,山东人居绝大多数,先后有万山东人相继踏上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关东大地。

一方,指某一地区;一边、一旁;整体事物的一部分或一方面。形胜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泛言之,相当于所谓"风景胜地"一类;严格讲,则为风水术形势宗专用术语。

八面指四方八面,光风指雨后初晴时的风

潆洄指水流回旋的样子

觑1、指看,偷看2、把眼睛合成一条细缝看

铁岭市地势大体是东高中低、北高南低、西部稍高。山地和丘陵分列东西两侧,中部为由北向南缓泻的辽河平原。全市可分为东部低山丘陵区和西部辽河低丘平原区两大地貌区。铁岭大体是"四山一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东部山区属长白山余脉。主要山脉有冰砬山、城子山、鸡冠山、龙首山。以辽河流域为主的中西部平原,地势平坦。

盈充指满,充沛

荒服指边远地区襄平是辽东镇治所在,故引申为辽东郡。

障塞:1.阻塞不通。2.指使阻塞不通的障碍物。3.即障堡。

燧烽指烽火台

句丽中国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高麗”简称“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中国东方北部及朝鲜北部存在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也称高氏高丽(与韩国历史上的王氏高丽不同,王氏高丽是由后来的新罗人建立的,韩国人的祖先)。

垒1.古代军中作防守用的墙壁:堡~。营~。对~。

2.砌:~墙。

邑指城市都邑

薛礼,字仁贵,绛州龙门县黄村(今山西河津黄村)人,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将军。显庆三年(年),唐高宗李治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三千余级。第二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接着,又与高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唐军十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那个敌将慑于薛仁贵勇武,来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贵生擒。不久,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士,战后他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刺史的职务是不断的演变的.刺史一职最早始于西汉武帝时期,那个时候是监察官,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院长和反贪局局长.到了东汉初期,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一级行政和军政长官,相当与市委书记,市长则是太守.到了魏晋南北朝刺史的职权退化了,相当与从市委书记降到了市长.到了隋唐,刺史的职权进一步的退化,连市长都算不上了,相当与一个局长级别的官职.到的宋朝刺史已经成了 武将迁转虚衔.到了明清时期刺史则成了知州的的雅称

李成梁(年-年),字汝契,号引城,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将领。祖上因躲避唐末变乱避于朝鲜,明朝自朝鲜内附。

水口指龙尾山

郝浴(-)直隶府定州(河北定县)人。号雪海,后更号复阳。清顺治进士,授刑部主事,后改湖广道御史,巡按四川。有节气,不畏权贵,不附势。因疏劾吴三桂而流徙奉天(辽宁沈阳市),后迁铁岭。读书讲学于银岗寓所,益潜心于义理之学,注周义解古。士人宗之,称为"复阳先生"。康熙十二年(年),吴三桂果叛。十四年,特旨召还,复授湖广道御史,迁左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后仕至广西巡抚。巡盐政,赈灾荒,治善后,有政绩。康熙二十二年卒于任所,赐祭葬。

魏燮均(~)原名昌泰,字子亨,又字伯阳、公隐,另号耕石老人,又号芷,老农,别号铁民、九梅居士。出生于铁岭(今辽宁省铁岭市)城南八里庄,年移居红杏村(今铁岭县千户乡红杏屯)。咸丰年间府学贡生,清代铁岭田园诗人、书法家。

齐世英(—)台湾地区以及国民党政界人士。字铁生。辽宁铁岭人。年卒业于天津新学书院,负笈日本京都大哲学科,及德国海德堡哲经系。年学成归国,佐郭松龄筹办同泽中学。是年冬参预“回师奉天”之役,事败,蛰居新民屯日领馆,幸脱险走扶桑。次年返国,加入国民党,复赴日人入步兵习军事,间曾为中日外交奔走。年奉返国,应陈立夫之邀任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嗣迁委员,主持东北党务,并兼第六届中执委、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创办中山中学,及《时与潮》杂志。该书经历甚详,允为珍贵史料

解放铁岭县城的指挥沈启贤将军

年10月28日,铁岭县城在辽沈战役中获得解放,解放铁岭县城的部队是东北野战军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六师。该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其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五师,后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九军 四七师,师长是开国少将沈启贤将军。

沈启贤(—),陕西省汉阴县人。年参加革命,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参加西北军安康绥靖军。在年起义后任陕南抗日义勇军 军参谋长。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任红十五军团警卫团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 一五师三四四旅教导营营长,新编第四旅参谋长,新四军第三师十旅二十九团团长,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 支队支队长,新四军第三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江军区参谋长、北满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五师师长、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二纵队三十六师师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九军一四七师师长、一四五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参谋长,中国人民 第三十九军参谋长, 空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空军系副主任、主任,空军学院副院长。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年1月24日16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年9月23日,新四军第三师奉命调往东北,时任三师司令部参谋处长的沈启贤随副师长刘震率先遣队出发。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五师成立,沈启贤任师长,先后参加了东北夏季、秋季、冬季攻势和新立屯、四平、法库等战斗。

年3月,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二纵队成立,纵队司令员钟伟(开国少将,曾任北京军区参谋长),政治委员袁升平。独立第五师编入第十二纵队,改称第三十六师,师长沈启贤,下辖 ○六团、 ○七团、 ○八团。在第十二纵队的领导下,沈启贤的第三十六师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并且执行围困长春国民党军的任务。

从年6月25日开始,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二纵队和6个独立师等10万大军在长春外围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外之城”,使得城中的10万余国民党军成为了“瓮中之鳖”。为了配合辽沈战役,辽东军区李红光支队的3个团进入铁岭县大甸子镇抚安堡一带活动。9月10日,东北人民解放军一纵、二纵、十纵进驻昌图地区,五纵、六纵进驻开原地区,七纵进驻法库地区,八纵进至八面城地区,待机歼灭国民党军。辽沈决战开始后,铁岭县城的国民党军于9月末进至调兵山,国民党军廖耀湘第九兵团于10月初进至法库獾子洞、双台子一带,企图逼迫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回师救援补给线。与此同时,沈启贤指挥第三十六师跟随纵队司令员钟伟由长春南下至昌图通江口地区,担负阻击国民党军增援长春和堵截长春之国民党军突围的任务。在锦州之战最紧张的阶段,第十二纵队及沈启贤的第三十六师作为机动部队,曾先后3次奉命由长春南下,往返周旋于铁岭、公主岭之间,监视南北的国民党军活动。

继10月15日锦州解放之后,长春于10月19日获得解放。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先后3次急电东野总部调遣兵力南下,阻止国民党军南逃营口。20日4时,军委再次急电东野:“建议以十二纵及三个独立师由钟伟指挥,由四平以北上车,赶于24日以前全部运抵清原。”10月22日,钟伟接到东总命令时,由于铁路完

全无法通车,只得率领第十二纵队及5个独立师从公主岭出发,迈开两条腿急行军南下,以第三十四师为先头部队,以沈启贤率领的第三十六师为后卫。同时,东北人民解放军蒙古骑兵二师也于22日经通江口南下。10月23日,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四师经莲花街、威远堡先挺进铁岭、沈阳,纵队主力进至双庙子一带;在纵队主力部队急行3天里行程抵达开原时,又接到野司电令:“十二纵队以一个师围歼铁岭之敌,主力即向巨流河前进,坚决堵截廖兵团回沈阳的退路。”24日夜,钟伟率领第十二纵队纵司及第三十四、第三十五两个师和王振祥独立师先后进入铁岭县境,他们置铁岭县城于不顾,分两路继续向巨流河方向疾进,留下沈启贤率领的第三十六师围攻铁岭。

10月26日,铁岭城的国民党守军发现解放军兵临城下后,第五十三军 一六师主力慌忙逃往沈阳,只留下三四六团守卫铁岭,以团长丁赞尧为城防司令。是夜,天色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国民党军一一六师主力只顾夺路而逃,竟窜至向南前进中的第十二纵队的两路队伍之间。钟伟将军历来善于捕捉战机,打主动仗,他立即指挥部队追歼向沈阳撤退的铁岭之国民党军一一六师主力;第三十六师则进至铁岭县城东南并占领了大凡河,在后面紧追不舍。在第十二纵队的前后夹击、四面堵截下,国民党军 一六师主力被全歼,余人被俘。27日,奉命于23日由新民南下铁岭的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十三师二十四团占领了新台子一线,沈阳的国民党守军顿时陷入恐慌之中。

根据第十二纵队司令部的命令,师长沈启贤率领第三十六师在26日进至铁岭县城东南顾官屯、茨榆台、黄金沟一带,首先扫清外围,查明铁岭县城国民党守军情况。师长沈启贤、政委王建中根据敌情制定了作战方案,决定由 ○六团担任主攻,在10月27日17时对铁岭县城发起攻击,并先派人送去一封敦促国民党守军投降的信件。27日,战斗准时打响,解放军首先炮击国民党守军前沿阵地。10分钟后炮火延伸,第三十六师 ○六团由温庄子、桑园岭由南往北,向龙首山阵地进攻; ○七团由辽海屯、八里庄由南往北,向县城南门逼近,策应东西两翼的部队进攻; ○八团由大、小莲花泡由西往东,向铁岭火车站及县城西门穿插进攻。

第三十六师 ○六团担任主攻,一营攻打城东北的山嘴子高地,然后向城东突进;三营攻打龙首山主阵地,然后向城内进攻;二营为预备队。 ○六团三营连续突破了国民党守军两道防线,逼近了龙首山山顶。一营也迅速攻占了城东北的高地,消灭了国民党守军一个排。接着, ○六团一营攻占了铁岭县城东门,抓了多名俘虏。在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东西夹击下,国民党守军在经过短暂的抵抗之后,就派人打着白旗来要求谈判。 ○六团一营教导员张旭初从铁岭县城东门来到国民党守军团部,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国民党守军团长丁赞尧提出的按起义部队对待他们的条件,指出东北人民解放军已兵临城下,只有无条件地放下武器,才会取得宽大处理。此时,已经占领龙首山阵地的三营教导员王坤将电话打到了国民党守军团部,再次敦促国民党守军投降。在解放军第三十六师强有力的军事攻势和强大的政治攻势下,国民党军被迫放下武器投降。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六师歼灭国民党五十三军 一六师第三四六团,俘虏了团长丁赞尧以下官兵余人,宣告了铁岭县城获得 解放,辽北地区全境亦随之解放。

指辽河和柴河。

指龙首山。

龙首山为长白山之余脉。

《清史稿?地理志》“铁岭县”条记载为:“辽河在西,自开原东南流入,屈西南流入法库境。其旁多水泊,曰莲花泡、苇子、五角、莲子、乐子诸湖,瀰漫十里,土人呼辽海,有辽海屯。”

《周礼·变官·职方氏》记载大禹把中国分为九个区域,即九州东北地区为幽州,相对应的星宿为箕、尾二星。

舜把中国分五镇,北镇为广宁,其山为医无闾山。《周礼·职方》称:“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

濊貊族在夏商之际广泛分布于南起辽东半岛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的广大地区,周灭商后逐渐迁至其他东部地区,另有一部分濊貊人迁至古朝鲜半岛北部(汉四郡地区)。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燕将秦开却胡千里,筑长城,从银州南境穿过。长城以南之地都归辽东郡管辖。襄平是辽东镇治所在,故引申为辽东郡。

《史记·朝鲜列传》载:“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

《史记·朝鲜列传》载:“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

指张楼子山城,为高句丽延津城。

指薛礼征东之事

《辽史?地理志》载:“银州,富国军,下,刺史。……统县三:延津县,本渤海富寿县,境有延津故城,更名。”延津故城指今张楼子山城。

皮室,契丹语“金刚”之意。《辽史·百官志二》:“太宗选天下精甲三十万为皮室军。初,太祖以行营为宫,选诸部豪健千餘人,置为腹心部……则皮室军自太祖时已有,即腹心部是也,太宗增多至三十万耳。”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

《辽史?地理志》载:“银州,富国军,下,刺史。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银冶更名。隶弘义宫,兵事属北女直兵司。”银州为太祖私城,隶属于弘义宫。

辽天显三年,东丹国南迁,原渤海国各郡县也都随着南迁至今辽宁地区。银州就是那个时候迁来的。

指辽太祖所建之城和从渤海故地迁来的银州合二为一。

《辽史?地理志》载:“银州,……统县三:延津县……。”

《辽史·地理志》载:“银州,富国军,下,刺史。”银州为刺史州。

指龙首山上的灵应寺塔,即今天之驻跸塔,为辽代所建。

指《奉旨行程录》等史书。里边有关于银州道里记载。

宋宣和五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病逝。九月,金太宗吴乞买即位。宣和七年(),奉议郎、尚书司封员外郎许亢宗充贺大金皇帝登宝位国信使与童绪、钟邦直等出使金国,祝贺金太宗即位,回宋后上此《奉旨行程录》。

金代诗人蔡松年写的《银州道中》:“小渡霜螯贱于土,重岩野菊大如钱。此时最已涪翁语,无酒令人意缺然。”

指修筑明长城。

明代在辽东地区实行卫所制度。设镇、路、卫、所、堡五级屯兵城。

明洪武二十年,高丽国发生政变,李氏朝鲜建立。洪武二十一年明朝在朝鲜半岛中部地区铁岭设立铁岭卫。洪武二十三年,明朝与朝鲜缓和关系,将铁岭卫撒至奉贤集。洪武二十六年移到辽银州旧城。

指李成梁成花楼,原址在龙园宾馆下边。

指明代大学士陈循写的铁岭八景诗。

《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后金军攻打铁岭城。努尔哈赤坐在龙首山上进行指挥。

郝浴所建的“格物致知堂”后改为银冈书院。

郝浴曾写地过《银州大雪赋》

清代铁岭诗人魏燮均的诗集名。

指魏燮均书丹的铁岭八景碑。

据周恩来总理自己讲,他年少时坐船来铁岭,就是从马篷沟码头上的岸。

传说道士纪晓唐往大台山修炼,路过帽山,口渴,有树仙化作美女,送他一碗水,纪晓唐喝了之后感觉身体发轻,后来成了仙。

《论语.为政篇》云“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骑行而众星拱之”,意为银州成为铁岭新城重要支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gr/704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