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育白牛生产面临的形势及发展对策

哪家医院治愈白癜风 http://www.txbyjgh.com/m/

作者:杨术环金双勇蒋磊张丽君

摘要:近年来,国家从脱贫攻坚和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草牧业,尤其是肉牛等优势特色产业。辽育白牛是我省畜牧工作者历经四十余年自主培育的全国第三个肉牛新品种,具有遗传稳定、适应能力强、耐粗饲、体型大、增重快和繁殖性能优良等特点。文章通过对辽育白牛主产区的调研,了解我省辽育白牛生产现状、发展潜力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省辽育白牛乃至肉牛行业下一步发展工作思路与对策,以辽育白牛为突破口推动全省肉牛行业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肉牛业主要依靠引进国外专门化肉用品种开展繁育和改良工作,而且一直没有走出“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老路,长此以往不仅需要大量的引种资金,面临着外来疫病侵入的风险,而且由于出口国的国家战略定位,引入的种牛均为二流以下水平。要扭转肉种牛依赖进口的被动和尴尬局面,最有效途径就是自主培育满足生产和消费需求的肉牛品种,实现种源自给,以保障国家肉牛种质战略安全。在此背景下,我国畜牧科技工作者历经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先后培育出4个专门化肉牛品种,实现了我国肉牛品种“从无到有”的局面。辽育白牛是辽宁省利用引进的夏洛莱父本牛与辽宁本地黄牛母本杂交基础上培育而成的肉牛新品种,于年1月通过国家肉牛新品种认定,是辽宁畜牧人历经四十年自主培育的全国第3个肉牛新品种。

目前,世界上著名的肉牛品种,如夏洛来、西门塔尔、利木赞等都是历经“百年选育”而成,而且选育工作从未停止。我国自主培育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虽然具有许多独特的优良性状,但由于培育时间短、选育基础薄弱、技术体系不健全、总体生产性能和遗传品质与世界著名肉牛品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牛群遗传改良依赖进口优良种牛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

1辽育白牛选育及生产情况

1.1辽育白牛综合性能优良、核心群选育稳步推进

辽育白牛具有体型大、生长发育快、肉质好、耐粗饲、产后恢复快易受孕、胴体眼肌面积大、高档部位肉产量和优质肉率高、肉质细嫩、肌间脂肪含量适中等优点,受到广大养殖户、屠宰加工企业和消费者的喜爱。“辽育白牛”年取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年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年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辽育白牛已成为具有辽宁特色的优良肉牛品种。~年,利用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在辽宁省昌图、黑山、喀左、开原、法库、盖州、彰武、新民、辽中、阜蒙、康平、铁岭县共12个辽育白牛选育基点县实施了辽育白牛良种母牛登记工作,实现了良种母牛登记、存栏和繁殖等信息的远程化、动态化管理,登记良种母牛最多时达2万多头,同时开展了辽育白牛为母本商品化杂交生产试验;开展了核心群母牛计划繁育、生产性能测定、后备公牛选育、种公牛冻精生产与推广等育种基础性工作,建设协作育种核心场5家,核心群基础母牛存栏余头,年培育种公牛6头以上,辽育白牛选育由最初的散养户登记建档组群,发展为“省畜牧业发展中心+省种公牛站+育种协作场+散养户”的社会化协作育种模式。至年末,共推广冻精余万剂,辽育白牛冻精除省内应用外,还销往河北、四川、甘肃、河南、云南等10余个省份。

1.2辽育白牛养殖效益可观、但母牛存栏量大幅下降

辽育白牛母牛养殖以农户散养为主,养殖方式传统,但由于饲喂和管理细心,繁殖成活率和犊牛增重效果优于规模场。目前,犊牛6~8个月龄出栏,市场价格1.2万元左右,头均年养殖效益可达元。辽育白牛育肥以规模养殖为主,育肥性能优良,育肥牛出栏月龄在18~20月龄,出栏体重一般在kg以上,屠宰率58%左右,头均养殖效益达元以上。黑山、喀左、彰武等12个县(市)是辽育白牛传统养殖优势区,近年来,由于西门塔尔牛的严重冲击,辽育白牛存栏大幅下降。据统计年辽西北五市辽育白牛能繁母牛存栏约53.5万头,年减少到35.1万头,目前上述地区辽育白牛能繁母牛存栏已不到20万头。

1.3辽育白牛全产业链开发运营模式已见雏形

自年,原辽宁省畜牧兽医局组织实施了辽育白牛中高档肉牛生产开发工作。年5月,出台了《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关于建立辽育白牛中高档肉牛产业开发各环节利益协调机制的指导意见》,形成了以肉牛生产经营企业为龙头,以中高等级优质牛肉生产开发和品牌建设为核心,整合辽育白牛主产区的优势资源,构建了由饲料种植、核心群育种、基地县繁育、标准化肥育、屠宰加工至现代销售为一体的辽育白牛开发思路。~年,扶持和引导育肥企业实施辽育白牛全产业链开发,省财政每年安排“辽育白牛产业示范补助”资金,用于辽育白牛良种母牛登记和中高档肉牛育肥饲料补贴,并为开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金融协调、企业合作、质量追溯、品牌宣传等五方面服务。帮助企业开展辽育白牛品牌推介活动并扩大“辽育白牛品牌”影响力,辽育白牛全产业链开发运营模式已见雏形。但后期由于受开发企业运营不畅、资金投入不足和辽育白牛纯繁数量减少等因素影响,辽育白牛开发工作停滞不前,效果不明显。

2辽育白牛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辽育白牛纯繁受西门塔尔牛冲击严重

年以前,辽宁省在辽育白牛选育基点县实施了辽育白牛选育与开发项目,全省辽育白牛基础母牛存栏数量和价格占明显优势。近年来,西门塔尔牛饲养面不断扩大,个别县区的西门塔尔牛繁育或改良比例达到90%以上,辽育白牛基础母牛市场价格降低,同时数量急剧减少。究其原因:除作为兼用品种的西门塔尔母牛的繁殖和抗病性能有明显优势外,由于冻精销售人员和肉牛经纪人的夸大宣传,养殖户的盲目跟风;加之长期以来,各地母牛养殖一直以农户小规模散养为主,而肉牛育肥基本为规模场集中生产,繁殖与育肥生产环节严重脱节,母牛养殖户只考虑犊牛早产快长而不考虑后期育肥效果,导致多数母牛养殖户放弃辽育白牛改养西门塔尔牛;同时辽育白牛繁育和开发项目停止后,宣传带动作用削弱,各地大量引进西门塔尔牛。经调查,目前,辽育白牛良种登记母牛流失严重,现存数量不足万头。而且辽育白牛现存栏能繁母牛年龄多在5岁以上,而牛的繁殖利用年限一般10年左右,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再过10年、20年,辽育白牛选育成效将功亏一篑,应是功亏一篑,辽育白牛品种资源将沦为被保护的境地。

2.2选育工作基础薄弱、技术手段落后、选育进展缓慢

由于培育时间短、选育进展较慢,辽育白牛还存在种群质量不高、遗传稳定性不强、肌肉品质不如夏洛莱牛,泌乳力和抗病力稍逊西门塔尔牛等问题,不能很好满足繁殖和育肥生产需要,需要进行长期、系统的品种选育。同时核心群建设滞后,核心群选育是最核心、最基础的工作。目前,辽育白牛育种核心母牛群由5家育种协作场的基础母牛群组成。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经营管理水平低和扶助资金不足等原因,核心群基础母牛存栏、计划繁育、留种等工作还存在不稳定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数量也难以实现较大突破。另外,育种研究投入少,选育技术手段不完善,特别是生物育种技术应用滞后,存在育种效率较低,遗传进展缓慢的问题。

2.3配套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滞后

辽育白牛耐粗饲、育肥效果好,但生产习性有别于西门塔尔牛等品种,饲养条件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需要保证饲草料的多样化并进行合理的搭配,同时耐寒性相对较弱。目前,辽育白牛养殖仍为小规模大群体粗放饲养,多数养殖场户尚未掌握辽育白牛的品种特性和饲养技术,品种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各级畜牧技术研究推广部门需加大辽育白牛生产配套技术开发和应用,以充分发挥辽育白牛的优良生产性能。

2.4企业参与育种和开发积极性不高

辽育白牛品种选育和开发需要长期、不间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虽然一些企业对辽育白牛及其产品十分认可,但由于肉牛生产周期长、成本投入大,特别是当前没有建立辽育白牛开发扶持政策,肉牛养殖企业参与育种和开发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随着纯繁数量的下降,辽育白牛架子牛牛源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辽育白牛产业开发后劲不足,急需相关政策的支持。

3推进辽育白牛产业发展的建议

3.1强力推进核心群选育工作,为产业发展奠定种质基础

一是加强核心场建设,加快核心群选育。采取有效手段增加并稳定辽育白牛育种协作场,建立健全社会化协作育种工作机制,确保育种核心群规模,引导和扶持育种协作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管理水平,确保核心母牛群体数量和质量;大力支持育种技术单位系统、持续、规范地开展计划选配、留种、生产性能测定以及优良种公牛推广应用等常规育种工作,提高选育成效。二是加快育种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探索应用现代分子生物新技术、创新选育技术,提高选育效率,扩大选育成果,加快育种进展,为发展辽宁省的特色肉牛产业提供有力种源支撑。

3.2大力扶持优势区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牛源

在优势区内,从母牛繁殖、育肥生产、屠宰加工等关键环节入手,调动养殖户饲养辽育白牛的积极性。一是大力扶持辽育白牛母牛和育肥牛的规模化养殖,推广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提高辽育白牛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建议实施辽育白牛规模养殖“扩群增量”补助项目。近期要持续对辽育白牛能繁牛母规模养殖户给予规模化养殖和选种选配补贴,以稳定辽育白牛优良母牛存栏数量,逐步实现扩群增量。二是继续实施辽育白牛良种母牛登记,免费为养殖户和配种员提供辽育白牛优秀种公牛冻精,并对辽育白牛纯繁后代犊牛实施产犊补贴,提高养殖户饲养辽育白牛的积极性。三是通过组织赛牛会等活动,开展优秀种牛评比,扩大影响,激发养殖户从事辽育白牛生产热情。

3.3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创新打造辽育白牛生产优势

要集中力量在辽育白牛品种选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引进、消化和集成推广。要针对辽育白牛专门化肉牛品种的特点,加快研究适应其品种特点的饲养模式和配套技术体系,形成辽育白牛繁育、营养、饲喂、疫病防治、日常管理标准化配套技术,充分发挥辽育白牛突出的生产优势。要抓好辽育白牛生产配套技术示范和推广,依托规模场、户重点开展辽育白牛良种母牛高效繁育、犊牛培育、杂交生产、标准化肥育、疫病防治、秸秆高效贮制和利用、绿色生态无抗养殖、设施化配套养殖等技术的应用示范;要充分发挥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依托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平台和各级畜牧推广部门,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梯次培训与指导,加快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广大养牛户的饲养管理技术水平,推动辽育白牛优势区肉牛生产提质增效和产业升级。

3.4全力抓好产品开发、完善产业链条、培育辽育白牛与建设牛肉品牌

充分利用辽育白牛肥育效果好、胴体质量佳、肉品具有本地牛独特风味等特点,大力扶持专注于辽育白牛产品开发的企业,发挥好“辽育白牛地理标志”的影响作用,实施品牌战略,全力抓好辽育白牛品牌化建设工作,提高辽育白牛产品的知名度,调动育肥场(户)饲养辽育白牛育肥牛的积极性和屠宰企业收购辽育白牛育肥牛的积极性,为产品开发提供优质、稳定和充足的育肥牛源。大力扶持和鼓励企业向上下游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盈利能力、稳定生产、开发市场、培育和打造具有超强影响力的“辽育白牛”品牌效应。逐步实现辽育白牛繁育、育肥、屠宰、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发展运营模式,以开发促选育,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养牛致富,实现我省肉牛产业提质升级及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术环金双勇蒋磊张丽君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作者简介:杨术环,本科,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畜牧业发展、农村能源环保、畜产品安全与深加工、畜牧业生态建设等。

来源:《现代畜牧兽医》期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cz/9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