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铁岭记忆middot火车站
火车是上个世纪出行的主要方式,因此火车站也理所当然成为人们珍藏记忆的大型“U盘”。少年的第一次远行,大学时代两座城之间的穿梭,恋人的千里相会,回归故土的一腔热情,这一切都被它一一见证。有着逾百年历史的铁岭火车站虽然经历了多次变迁,但它在铁岭人心中的位置和功能却一直没变。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经历了飞速发展的70年。铁岭火车站的变迁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的一个缩影。从破旧的老站舍到宽敞舒适“高大上”的新车站;从绿皮火车的人在“囧途”到高铁飞驰的人在“坦途”,火车站设施的完善、人们的出行方式都经历着前所未所有的巨变。
铁岭火车站已有百年历史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铁岭火车站
据史料记载,铁岭火车站最初名字叫西关站,是年开建的,其时规模不大,站舍由俄国工程师恩·阿·卡则·吉列依负责建筑施工。是中东铁路初期8个三等站之一,比当时设在沈阳的穆克敦站(也就是沈阳站)还高出一个等级。当时的配套设施有一个带小餐厅的旅客候车室,有蓄水塔、货场站台和仓库,还设有能容纳一台至两台预备机车的车库,可见在当时是个大站。
年7月,义和团到处杀洋人烧教堂,铁岭义和团攻击并焚烧了刚刚建成的铁岭火车站。沙俄护路队带领修路员工逃往哈尔滨。第二年,重建通车。
日俄战争恢复后的铁岭火车站
年,日俄战争在东北爆发。年3月,日本兵打到了铁岭,俄军在铁岭没有挡住日军的进攻,就放火烧毁了刚刚通车两年的铁岭站,炸毁城北铁路仓皇北逃了。这是铁岭火车站第二次毁于大火。后来,日军占领铁岭,被毁的火车站被日军野战铁道提理部接管,同时也接管了沙俄的铁路附属地,年4月1日交给满铁株式会社经营(就是日本南满州铁道股份公司)。这时,“铁岭站”改为“铁岭驿”。
年4月,日本人在车站原址保持沙俄建筑风格重建站舍。当时原址已经变成了一片沼泽之地,经填平修整,才有了一定规模。不幸的是,年1月,铁岭火车站第三次遇“火灾”。火灾后,日本人在原址改变了建筑风格重建车站,以后逐渐有所扩大,新增站房及跨线天桥、防雨棚站台等设施。改变了沙俄时代的模样,新站房不过是能容纳百余人的小候车室。年12月,重新投入使用。到年“九一八事变”时,铁岭火车站已有中、日职员多人。那时候中国人乘火车均要用日元结算。日本人以铁岭火车站为中心,把前后的大片街区,都划为满铁附属地和居留地。
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铁岭火车站交由中国人掌管。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铁岭解放了,铁岭火车站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怀抱,成为了人民的铁路车站。
新中国成立后,铁岭火车站变成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当时,铁岭火车站的位置就是现铁路派出所的办公场地,那里被老铁路人亲切地称为“老站舍”。
“老三样”被保留至今
“小时候,火车对我们来说是可望可不及的。我第一次看见火车是在火车头牌牙粉上看到的图片。”今年78岁的铁岭火车站退休职工于士凡说。
大连发往长春的列车进入铁岭站
(摄于年)
6月13日,老人来到老站舍,根据记忆描述这里当年的模样。
年6月1日,于士凡来到铁岭火车站上班。刚上班的时候,于士凡在两个站台中间的运转室工作。运转室大约50多平方米,当年由日本人兴建。他记得运转室的墙体是由水泥、铁网、锯末构成,没有砖块,说是火车来回经过起到防震的作用。现在这个运转室早已不在。
再一次看见蓄水塔,老人亲切地说,铁岭火车站有三样东西被保留至今,分别为蓄水塔、老站舍、老站长室。“蓄水塔是当时蒸汽机车不可缺少的配套设施。凡是当时到站的火车,上水工人马上给机车内加水。水塔出来的水流又快又粗,一般两三分钟可以把机箱加满水。”老人说。陪同的铁岭火车站工作人员表示,蓄水塔如今不再给机车加水,但仍在使用。
再往前走,就是老站舍了。“这是行李房、这是贵宾室、那是老站长室……”看着曾经熟悉的工作地点,老人的记忆被一下子唤醒。老人说,老站长室的墙体能有半米厚,因为是苏联人建的,可能苏联那边怕冷,就把墙建得很厚;贵宾室是专门接待国家、省、市、县领导的,但不管什么级别领导,只要坐火车,都是在一个贵宾室里候车;现在看见的铁路派出所的入口,就是当时候车大厅的入口。那个年代,一到晚上,很多人都跑候车大厅来过夜。
“售票室原来在这单独建了个小房,后来被拆了。”老人指着旁边的草坪说。
火车曾是外出的唯一途径
60年代,铁岭火车站每天运行有80多对列车,每天发送多人。
“当时有4个售票窗口,票分为硬板票和手写票。售票室有一个票库,票是提前放到票库里。如果到大一点的站有固定票价,要是到小一点的站,售票员就需要查里程,算价钱,然后手写到票上。”今年67岁的铁岭火车站老职工徐铁秋说。
徐铁秋说,承担着铁路客运主力的“绿皮车”是属于一代人的记忆。深绿色的车身、低廉的票价、可以推拉的车窗,作为“绿皮车”的标志性特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车厢里,没有空调冷气,也没有电子广播,有的只是“哐当哐当”的声音。过去列车基本都是站站停,比如从铁岭到沈阳,需要经过新台子、新城子、虎石台等7个站,需要1个半小时。“当时的火车分为慢车、普快、特快三种类型,因为车型不一样,票价也不同。还是以铁岭到沈阳为例,慢车1.4元,快车1.8元,特快2.7元。最快的时间需要近一个小时。我记得去北京有一列直快60次(长春到北京)的列车,从铁岭站上车,12个小时到达北京,票价21.8元。”
他回忆,那个年代火车是“走出去”的唯一通道。所以车上人很多,一个挨一个,有时候车门都要强关上,座位下面、行李架上面全是人,甚至一个厕所挤了13个人。而且当时的车站并不是封闭的,火车进站后,未买票的旅客从外围也能上车,很多人也不买票,就逃票上车,所以列车上经常检票。
铁路也是唯一的运输渠道,担负着为企业专线运输的任务。上世纪70年代,车站有负责向钢厂、燃料公司、煤建公司、化肥厂、木材公司、生产资料公司、有色金属厂等企业的运输任务,满足企业的生产销售需求。“年,当时站内有货运线路13条,几乎24小时全满。”徐铁秋说。
年,为了满足铁岭人民的出行需要,铁岭火车站搬到了新址。之后又经历了两次改造,乘车环境大为改观,逐渐变成大家心中想要的样子——方便、快捷、舒适。
多次改造旧貌换新颜
铁岭火车站客运值班员
刘春录正在接车
铁岭火车站的新址比旧址大了很多,年正式启用为人民服务。当时经常去旧址的老人一走进新的售票大厅,都会慨叹一番:“火车站可比原来变得宽敞亮堂多了。”
年,铁岭火车站又进行站房重新装修,候车区分布在一、二楼,共3个候车室,共设余个候车座位,较改造前增加三分之一,可同时容纳0余名旅客候车。
一站台由低站台改造成高站台。高站台乘客上下车不用踩台阶,直接可以平步登车。因为当时绿皮车越来越少了,动车组、高铁正在逐步兴起。而高站台自然也需要顺应列车的发展。
年,沈阳铁路局推行高站台改造,将原来二站台拆除,三站台改扩建为高站台成为全新的二站台,同时新建了有柱雨棚并在地下修建了出站通道,既避免了旅客受到风吹日晒,也保证了旅客出行的安全。从此,铁岭火车站全部站台均为高站台。高站台可以满足进站列车整体进入站台,不再出现部分车体上不去站台的现象。
售票大厅和候车室较过去更是有天壤之别。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售票窗口可以人工电脑出票,你说去哪,售票员直接在电脑上打出票来,硬板票和手写票完全成了历史。与此同时,票上还多了身份证号。如果不想在窗口购票,还可以使用大厅里的自动售(取)票机。除此之外,网上购票、电话购票都能满足你的购票需求。支付手段更是多样化,现金、银行卡、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cz/6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