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城市性格铁岭最幽默的城市
铁岭被全国人民贴上了两个标签,一个是“较大的城市”,另一个则是幽默的城市,前者是需要打上引号的,而后者绝对不是忽悠出来的。铁岭人的幽默是全民的,是朴实的,不加修饰的,像本山大叔舞台上的钱广帽和粗布衣,永远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铁岭人的幽默更多的表现在嘴上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铁岭人:逗!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铁岭人:真逗!如果用三个字来形容铁岭人:太逗了!
铁岭人幽默,所以出了赵本山、潘长江、范伟、李静、崔凯......每年春晚彩排演员吃饭时,从铁岭这样一个只有万人口的小城来的演员,多得常常是一桌坐不下。
的确,铁岭的幽默是全民性的。
“好马在腿,好汉在嘴”,不知道你是否留意,铁岭人的幽默更多的表现在嘴上,铁岭人方言最具东北特色,什么“虎个啷叽地”、“默默三丢的”、“精心八印儿地”、“猴头八相地”、“肥粗二胖的”、“细不连天的”、“离了歪斜的”......听了就想笑。
听铁岭人说话是一种快乐,铁岭火车站前拉客的人见到男人都叫大哥,见到女人都叫小妹,你听:“大哥是开原的不,是开原的不大哥,差一个人了,大哥是开原的不。小妹是铁法得不,铁法得不小妹,差一个人了,小妹铁法的不。”路边小贩的吆喝声同样会刺激你的笑神经:“毛嗑,大锅炒的,新毛嗑,老香了!”
铁岭人的幽默不是装腔作势,而是骨子里的,是不期而至的,是信手拈来的。从前,铁岭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语言有多么的可乐,所以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一名外地人来铁岭游玩,无意间听到铁岭人很生活话的一句,笑得合不拢嘴,可再瞧方才说话的那位,却是一脸的懵懂,嘴里还不断地咕哝着问那位游客:“笑啥呀?傻了八叽的!”
自从铁岭走出了一大批笑星后,在外地人眼里,“出了三海关,全是赵本山”,铁岭人似乎全身都是“幽默细胞”,所以,铁岭人到别的城市出差或旅游,只要一报自己是从铁岭来的,十有八九人家就说了,铁岭来的,得给演个小品、唱段二人转啊……如果这时铁岭人说出一句逗人的话来,一定会得到称道:“你可真幽默,不愧是从铁岭来的,胜于赵本山啊。”
平心而论,不是每一个铁岭人都有笑星的天分,但是他们都努力让自己幽默起来,希望自己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于是,即便他古板得像块木头疙瘩,也会时不时挤出两句笑话来,生怕辱了“小品之乡”的美名。出于礼貌,你不得不陪上几声干笑。在一个旅行团里,如果有一个铁岭人,他没能让大家的旅途充满笑声(不管是真笑还是假笑),那只能怪你命苦。
铁岭人不但制造快乐,更要享受快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铁岭地广人稀,素有“辽北粮仓”之称,农民吃饱穿暖没有太大问题,所以冬天大家也不出去找活干,就窝在家里“猫冬儿”。白天没事情做,常常弄个火盆,在土炕上盘着腿围坐一圈,唱二人转,讲故事,说笑话。你一句我一句,互相逗乐。
到铁岭开荒的老一辈人讲,闯关东刚到铁岭时,大伙每天都要开垦很长很长的垅,干累了,就轮番讲笑话、唱传统戏。时间长了就约定好,你给我讲个笑话,我帮你铲半条垅。有的生产队队长抓住大伙爱听笑话、爱听二人转的心理,就把大家召集到一起,他给讲笑话,讲到关键地方,戛然而止,不往下讲了,“再去铲一条垅,铲完再讲”。
时间长了,基本上人人都能说几段笑话,哼上两句二人转,有人说,二人转是小伙子在山上随手就能抓到的“开心果”,是老汉在田边张嘴就能哼哼上来的快乐调,是大婶子脱口而出的农家嗑儿,是小丫头在场院上撒欢儿扭起来的浪身段儿。
欢快喜悦的二人转,又哺育了铁岭人直率、奔放、热情、幽默的性格。“你看了二人转其实就了解整个大东北了。它天生的幽默,天生的那种直来直去。这种幽默方式跟这块土地有关系。”从铁岭走出来的赵本山,一直记得自己艺术的根在哪里。
“笑一笑,十年少”,走在铁岭大街上,虽然没有发现铁岭人不比其他城市的人面嫩,可是,铁岭人的幽默是生活的调料,它能使生活更加有声有色,再加上铁岭地处平原、身处小城(过去一句形容铁岭市区小的顺口溜是:“一个公园,一个猴”),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标准不高,越是这样,他们对生活越容易满足,幸福感越强。所以,铁岭人都快乐的工作、生活。
“要想走得快,就得火勺带”。早饭吃火勺,喝羊汤,铁岭的标准平民早餐,羊汤是可以续汤的,供你玩命的喝。服装足够便宜,名牌运动服几十块钱一件,拼命的辨别也没分出真假,顾客扒到老板生气地问“买不买”才罢手。
铁岭这个城市为数不多的精英也都很少板着面孔,故作深沉状,他们也都是个活宝,甚至开起玩笑来不拘小节。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喜欢显摆,对不懂的事绝不会发表言论。像一粒饱满的榛子,只有用力砸开,才能发现他们的慧中的。
铁岭人有幽默,更有智慧
幽默总是与聪明连在一起的,如果把城市比作动物,铁岭的城市形象是一只开心的猴子,有幽默,更有智慧,铁岭人不只是停留在自娱自乐上,而是善于把幽默变成文化,把文化变成产业。
铁岭幽默带来的收益是有目共睹的,赵本山春晚上的一句话,让铁岭成了“较大的城市”,有人用“老赵一吼,胜却广告无数”来形容此番城市营销的结果。铁岭小品在中国各级媒体上活跃了近20年,铁岭小品为中国人家喻晓,如果是其产品,打造这样的知名度需要的何止是几十亿元的资金支撑啊!
铁岭人善于推销自己的城市,铁岭市一位领导曾在多个场合阐述这样的观点:“一个城市没有自然景观是它的遗憾;一个城市没有文化,是它的悲哀。”于是,只要场合适当,铁岭的各级领导就频频亮出铁岭的三张文化名片:
名片之一,铁岭是“红楼”文化之乡。曹雪芹的关外祖籍就是铁岭,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高鹗是铁岭人,著名的红学研究家端木蕻良也是地地道道的铁岭人。
名片之二,铁岭是体育冠军之乡。万人口的城市走出过5位世界冠军、两位奥运冠军。
在说到第三张名牌时通常会加重语气:“还有一张名片,是叫得最响亮、影响力也最大的———铁岭是小品艺术之乡。”
铁岭的名片不是看着玩的,铁岭人看重的是于其后的实质内容,在很多地方打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旗后,铁岭则主张“文化搭台,文化唱戏”。
在这座有着特殊民间文化资源的城市看来,文化不是一块垫脚石,而是一种支撑自身发展的内动力。于是———铁岭国际民间艺术节热热闹闹地办起来了;广场演出火起来了;中国曲艺节也被吸引了,特意把分会场设在了这里。
近几年铁岭的GDP快速增长,除了铁岭有自身的优势外,铁岭人通过自身的幽默扩大了自己城市的知名度是功不可没的。
赵本山是铁岭人心中的英雄
外地人来到铁岭,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民众,都会在与你的谈话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提起赵本山。不管你愿不愿意听,在铁岭人的饭桌上,不到三句话就会绕到赵本山、二人转上。从来没有哪个城市的普通市民会那么不厌其烦地向你介绍这个城市诞生的一位明星。
赵本山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赵本山,而是铁岭民众心目中的一位英雄。在铁岭市区内文化广场,有曹雪芹、高鹗等铁岭名人的塑像,其中,一顶钱广帽,一身粗布衣,一根拐杖,一把二胡,驼着背,弯着腰,不用看说明就知道,这是赵本山的塑像。
据说,有一位铁岭人买房时看上了两个地方,一个在文化广场附近,另一个则是河边的水景景观房。斗争来,斗争去,最终他还是买了广场旁的房子,“为的就是天天吃完晚饭,散步到广场上听听二人转,看看赵本山,要多舒坦有多舒坦。”
与铁岭人相处,他们总是很自豪地邀请你到拓起广场去看看。说拓起广场附近那座白色的西洋建筑,就是赵本山拍摄电视剧《马大帅》的地方;总是很自豪地邀请你到象牙山去看看,说那里是赵本山拍摄的电视剧《乡村爱情》的主景地;总是很自豪地邀请你到清源水库看看,说赵本山拍摄的电视剧《刘老根》中的温泉山庄就在那里;总是很自豪地说每年有多少多少来自全国各地的赵本山的影迷来铁岭,希望能够在这里找到机会,在一部电视剧中展露才华。
一个原本没有多少旅游资源的铁岭,因为赵本山的剧本投入,使旅游成为一个新鲜产业。铁岭人也借助赵本山的品牌效应,不惜斥巨资,设立开发区,努力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在当今的中国,能够得到家乡民众如此认可的文艺工作者,除了赵本山,我还没有发现第二个人。
作为铁岭的形象大使,除了给铁岭贴了个“大城市”的标签,赵本山还不放过任何宣传家乡的机会,在制作《马大帅》片尾时,他一再提醒工作人员,别忘了在字幕里打上“鸣谢铁岭市人民政府”的字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cz/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