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让朝鲜改朝换代的中国小城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朝鲜的这个历史转折?
21世纪的最初十年,铁岭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东北小城。然而这个城市的名字早在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时代前,便已存在了很久。其地点也并不固定。但就是这个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的小城,在15世纪初引发了邻国朝鲜的改朝换代。
蒙古霸权下的小强13世纪的蒙古帝国统治了几乎整个东亚大陆
13世纪,蒙古帝国的异军突起,将东亚很多四分五裂的地区,强行兼并在了一起。其势力范围从漠北到南海,横跨了帕米尔高原到朝鲜半岛间的广袤地域。在东北亚地区,元朝也设置了辽阳行省,共辖七路、一府、十二州以及下属的十个县。其中辽阳行省下属开元路南部的双城总管府,与朝鲜的高丽王朝接壤。
从年起,今天属于朝鲜的咸镜南道永兴城,就在双城总管府的控制下。年,元朝又在半岛上的平壤设立东宁府,并在后来升级为东宁路总管府。这里的南端,依然与高丽朝鲜接壤。至此,元与高丽在西部以慈悲岭为界,东部以当时的铁岭为界。而这个古代铁岭,无疑属于半岛地界。
元朝的辽阳行省紧挨着靠自身顽强生存的高丽王朝
后来,元朝收缩地盘,把半岛西北部地区还给了高丽,并后撤东宁路。此时的两国边界,已经比较接近后来的样式。在西北部,大约以鸭绿江入海口为界。半岛东北部则继续保持以双城总管府南边的铁岭为界。这个蒙古帝国治下的铁岭,就成为了后来朝鲜咸镜道与江原道的界山。至此,高丽人在被蒙古帝国继续压迫的同时,也算稍稍恢复了遭到入侵前的版图。
随着蒙元帝国的战略重心转移,高丽朝鲜也开始悄无声息的向北扩张领土。作为东亚地区,唯一靠坚持抵抗而保存国体的政权,高丽人无疑在内心深处,留存着一份小小的傲娇。其国王与宫廷几乎被全部保留,不仅胜过了灰飞烟灭的金国与南宋,也好于沦为地方土豪的大理段氏。年,高丽人出兵占领了双城总管府的登州、高州等地,完成了初步开疆拓土。
高丽王朝与元朝的边界
年,高丽王朝处于恭愍王的统治下,对北方边境虎视眈眈。他利用元朝的衰退,出兵占领了双城。当地在元朝治下,不仅有蒙古人和女真人活动,也有滞留或被强制迁徙过来的朝鲜土豪。后来大名鼎鼎的李成桂,便从小生活在这片三方交界地带。当地的众多朝鲜遗民投诚,也让高丽人增添了不少即战力强悍的骑兵部队。
此时的蒙古人,已经被国内的军阀和义军,弄得焦头烂额。高丽人在对当地的再征服,也就非常顺利。不过在三年后,席卷东亚大陆的红巾军就开始东征半岛。面对这些杀红眼的暴民集团,高丽王朝原本的军队开始有些抵挡不住。最后还是靠李成桂这样的北方土豪出手,才将红巾军彻底击败。
红巾军对朝鲜的入侵成就了北方土豪李成桂
但李成桂的胜利,只是高丽北方领土混乱的开始。年,元将纳哈出试图反攻双城,被熟悉蒙古骑兵战术的李成桂击溃。年,半岛北面的女真人也开始南侵,一度攻占咸州。无奈之中,又是李成桂挂帅出征。这位自小与女真人混居长大的蒙古化朝鲜将军,很快就将昔日的邻居们,打了出去。
这一系列的胜利,确保了高丽王朝的北方地界安全,却也无形中拔高了李成桂这样的北方土豪地位。虽然家族起源于南方的半岛腹地,但三代人迁居北方的经历,已经让他们在实际上与高丽王朝境内的南方贵族们,分道扬镳。
朝鲜与辽东边境的北方骑兵
帝国后遗症以蒙元一切权力继承人自居的朱元璋
年,也就是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年。高丽军队趁着蒙古崩溃,而明军尚没有北上的关口,两度出兵越过鸭绿江,进攻辽东。其领土欲望已经不再满足于以鸭绿江一线作为国界,有恢复夕日高句丽王朝版图的野心。
但到了年,元朝的整个辽阳行省就向明朝投降。虽然朱元璋打出的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但同时以整个蒙元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因而,很多原本并不属于宋朝版图的元朝领地,也陆续成为新王朝的边疆。对于辽东地区,朱元璋就设置了辽东卫指挥使司,派刘益出任指挥同知。
明朝在辽东的统治,也并非一帆风顺。刘益很快就被反叛的将领杀死,让朱元璋不得不派马云等人带兵北上,重新设立了定辽都卫。马云等人在当地建立了不少卫所城池,并最终将整个防区升级为辽东都指挥使司。
明朝将领与士兵形象
明朝在辽东的扩张,也很大程度上阻挡了高丽人继续北上的企图。一方面明朝将内地军户迁徙到当地驻屯,另一方面从北方招募了亲善的女真部落,在鸭绿江和图门江地区,扩充势力范围。尽管是心有不甘,高丽方面也不敢轻举妄动。尤其是在明军继续击败东北的元朝纳哈出势力后,整个东北亚暂时已经没有帮助高丽抗衡明朝的第三股势力。
朱元璋对此非常满意,也顺势向高丽发出了通牒:铁岭以南的地方,依然归你们自己管理。大家过太平日子,不要来越境找事!
高丽辛禑王与王后
高丽新继承的辛禑王,却不想就此放弃对辽东地区的所有权。他派特使朴宜中到南京去向朱元璋解释,讨要不少铁岭以北的土地。但两国人对铁岭位置的不同认识,最终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风波。
原来,明朝在完成对辽东的作战后,开始设立自己的铁岭卫所。按照朱元璋钦定的制度,每一个卫所都有身负军籍的兵员为主。除去那些只有守城职责的武装农民,每个卫所还有一定比例的专职军人。这些卫所本身,也就是一个大明王朝的军事要塞。辽东的明朝官方,更是派人度过鸭绿江去张贴告示,向高丽人宣誓主权。
明朝的主要卫所分布
但明朝原本想设置的铁岭卫,其实在北面一些的奉集县。辽东地方却可能出于邀功等原因,将目标直指鸭绿江以南的朝鲜地界。
如此一来,长期积压在高丽王室心中的对立情绪,再次爆发。边境报告也传来了明军已经开始要南下的消息,让辛禑王下令将赶来张贴告示的26名明军俘虏。为了表示自己抵抗到底的决心,这位朝鲜国王更是下令处死了其中的21人。也算是正式向朱元璋摊牌了。
朝鲜国王出行图
朝鲜版陈桥兵变明初绘制的版图朝鲜半岛的比例很大
年,朱元璋在南京面见了高丽王朝的使节朴宜中。虽然后者一直忙于化解两国争端,却依然没有组织双方开始战争动员。朱元璋在询问铁岭卫所是否在奉集县设立完成后,断定是朝鲜人故意挑起事端。于是下令辽东地区备战。
在此之前,高丽方面则已经先一步完成了战争准备。屡战屡胜的大将李成桂,成为远征军的最高统帅。但他还是提出了反对出战的理由。不仅因为朝鲜进攻明朝是以小击大,夏季出兵也容易让贵族与士兵们错过即将开始的秋季收获。同时,他还提醒辛禑王,注意越来越频繁攻击南部海岸的日本倭寇。为了阻止出兵,他甚至表示:由于气候多雨,大军集结容易爆发流行病。湿润的气候也让蒙古弓容易膠解,不利于作战。
朝鲜军队中的步行弓箭手
但辛禑王却已经打定了北伐的念头。毕竟几百年来,除了势不可挡的蒙古人,高丽王朝一直在对抗北方强邻的战斗中,不落下风。无论是过去的辽国和金国,还是近期的蒙古、女真军阀,朝鲜军队都没有退缩过。红巾军对朝鲜的劫掠回忆,也让他打定了与明朝一战的决心。
进军到威化岛的高丽精锐部队
5月7日,高丽军队渡鸭绿江,驻扎威化岛。李成桂再度请求撤军,仍不被允许。当月底,鉴于征辽一事是以卵击石之举,断不可行,李成桂立即发动了兵变。以“除君侧之恶以安生灵”为名,全军回师开京。这个朝鲜历史版的陈桥兵变,就此发生。几乎手握高丽全部精锐力量的李成桂,在6月3日便控制了都城。辛禑王与权臣崔莹被囚禁,高丽王廷的大权落入这个来自北方的土豪之手。
位于鸭绿江上的威化岛
善于见风使舵的攀附者,随即进行了含沙射影的劝进。一本《《汉书?霍光传》被送到李成桂手中,后者心领神会的废黜了辛禑王,将他的儿子辛昌扶上王位。等到在南京不得要领的朴宜中回国,发现国内已经变天。李成桂把持的宫廷,不仅走上了同明朝交好的政策,甚至全体穿起了大明衣冠。原先在朝鲜非常流行的蒙古式装束,被严令禁止。
两名高丽王朝时期的朝鲜骑兵
随着李成桂的谋反得手,明朝也停止了战争动员。双方的国境,继续以鸭绿江为边界保持下来。至于引起两国风波的铁岭本身,也在多年后被朱元璋再次下令搬迁。新的铁岭卫所,终于来到今天的银州附近。
今天的铁岭源自朱元璋当年的命令
历史的转折与定格最终让自己坐上王位的李成桂
李成桂在威化岛回军事变后,终究没有抵抗住权力的诱惑。最终自己篡位,建立了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李朝。
李朝的建立,无疑是朝鲜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原先虽称不上强大,却屡屡以顽强作风对抗外敌的小强形象,开始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和赵匡胤一样,是通过军事政变上位。李成桂开始的朝鲜王庭,非常重视对地方贵族的压制。一整套儒家中央吏治模式,被强力贯彻下去,逐步取代了层为高丽王朝维系武德的地方派。
高丽时代的朝鲜骑马贵族
作为回报,李朝表面上获得了李成桂所追求的长治久安。一直到近年后,渡海而来的日本战国大军,轻而易举的将武将立国的王朝军队,轻易击溃。那些在李成桂时代的精锐北方骑兵后裔,仅仅发动了一次软弱无力的反击,就在地位低微的日本足轻面前,丢盔卸甲。
当然,李成桂一直希望结好的大明,还是在关键时派出了帮他们复国的援军。只是李成桂始终没有得到他一心讨好的朱元璋青睐。后者不仅没有因平息战争而给予李成桂好评,反而始终以篡位者为缘由,拒绝承认新朝地位。直到李成桂晚年,篡位者朱棣成为大明皇帝。心心相惜的两人,才终于在地位问题上,达成默契。
朝鲜的北方骑兵最终在日军面前全军覆没
但在当初,险些引发红巾军后裔大战蒙古旁系武装的风波内因,同样值得人们思索。辽东当地武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非常不好的作用。作为一个被永世服役制度所压制的群体,没有战功比维持和平本身还要可怕。这种地位危机感,在明朝一代经常促成了边境将领对周遭势力的主动出击。
数人头领赏钱是明朝军户的唯一出路
当领着老乡人头数赏钱的边将暂时得益,越来越多的小部落开始被迫聚集成攻击性更强的部落大联盟。这种潜移默化的边境常态,终在后来,引发了土木堡与萨尔浒这样的大规模边疆危机。
点
推荐阅读
诸夏的极东:朝鲜半岛上的先秦遗民
临溪主人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cz/2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