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潘祖荫端方等代表性金石家,68

鱼传尺素·笃斋藏晚清金石家翰札

李雋编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7---9

开本:mm×mm16开

定价:.00元

《鱼传尺素·笃斋藏晚清金石家翰札》是西泠印社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一部信札合集,收录作者皆为晚清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金石收藏家。

本书收录了晚清杨岘、赵之谦、潘祖荫、杨守敬、王懿荣、叶昌炽、郑文焯、端方等八位金石家信札共计68通约页;每人十至二十页亲笔书札,体量适中,既便携藏,又宜玩赏。所有书札均附详细释文,每位写信人均有简介。

本书由白谦慎先生题签,鲁九喜先生作序,编者笃斋李雋先生撰编后记。鲁先生在序言中谈及书札与笺纸阅读欣赏的雅致趣味;李先生则在编后记中讲述了金石收藏兴起的缘由,以及金石考据对于晚清文人、学者的特殊意义。

正如李先生在编后记中所言:“吴平斋(吴云)致潘伯寅札有云:‘夫文字之交,虽潦草数行,必自有真性情寓乎其中,不仅关旧学商量,奇闻互证,始为重耳。’金石家之书札,其内容并非仅关乎金石,上至政事,下至米盐,微言阐义,备状人情,当能为识者所重。”

本书所录的这八束书札,写信人在其中所谈论者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朋友间的寒暄叙述,有对长者的问候,有的向晚辈抱怨刻书的刻工懈怠偷懒,也有教务上的汇报,关于时势的讨论,更有饮酒、赏析古玩的邀约,关于青铜古器物的鉴定、铭文的识别,以及古董的购藏建议……可谓晚清文人书斋生活与友朋交游的一个缩影。

这八束信札的作者都是晚清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金石收藏家,其中潘祖荫、端方,均为清末要员,能够主持一时风气,尤其是潘祖荫,在京任尚书多年,财力亦雄厚,他的收藏在当时的中国可谓数一数二。其周围聚集了赵之谦、吴大澂、张之洞、费念慈、李慈铭、王懿荣等众多金石收藏家与学者。其中王懿荣被尊为“发现甲骨的第一人”,他是最早、最重要的甲骨收藏家。相较而言,潘祖荫、端方和王懿荣三位是偏重收藏的“金石家”。

赵之谦、杨岘、郑文焯三位虽功名不高,但他们擅长艺术创作、考证与研究,尤其以赵之谦为代表,他在书法、绘画、篆刻领域都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影响了后续吴昌硕等人的创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们几位是偏重创作型的“金石家”。

杨守敬、叶昌炽二人不仅精于金石收藏,还是重要的藏书家、刻书家、版本学家,总体而言,此二人是学者型的“金石家”。

此外,这批信札的上款人也很重要,包括陆心源、潘祖荫、梁鼎芬、沈曾植、刘世珩等,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收藏家,其中不乏文坛领袖和儒学大家。更重要的是,这批信札的内容也很重要,涉及清末中国重大时事和艺术藏品。

信札所涉种种,且看后文一一叙述。

本书共有两种版本可供选择

①精装本锦缎包面带函套

②特装本竹板嵌锦缎封面带函套限量部

▼随书赠送作者签名钤印并编号的藏书票

杨岘

杨岘(—)字庸斋、见山,号季仇,晚号藐翁,迟鸿残叟。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清末诗人,书法家、金石学家。书法名重一时,尤以隶书为最,个人风格瘦劲矫健、灵动俊逸,时称“杨隶”。杨岘一生致力于经学和金石考据,于古文诗辞成就甚高。

杨岘致千甓斋主人(陆心源)札中,谈论了“邈翁”一号的由来,以及他对汉砖收藏的见地。写给符婿(应为家中晚辈)信札则多次提及刻书校雠的种种事宜。短短几页信札便可看出此人个性颇为孤傲高洁,对待自己的书稿刊刻则颇为细致与重视。

赵之谦

赵之谦(—)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浙江绍兴人。为人孤愤激越,不谐于世;于书法、绘画、篆刻均取得巨大成就。一生刻苦,致力于经学,文字训诂,金石考据以及诗、书、画、印。

赵之谦写给练溪的信中,描述了任职之地的宴席风俗,还描述了一位欺上瞒下、“看人下菜碟”、令人生厌的同僚,也诉说了幕僚生涯的苦闷。读着这封信,赵之谦桀骜不驯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不禁心生感叹,赵叔率直的艺术家个性似乎确实是不太适合“体制内”的工作。

潘祖荫

潘祖荫(—)字在钟、伯寅,号少棠、郑盦。江苏吴县人。清末鉴藏家,金石学家。潘祖荫幼好学,涉猎百家,尤喜搜罗善本图书,金石碑版之属。储藏之富,当代罕俦,多精品。

潘祖荫的信札中有一通是托济之二弟(潘祖谦)借款购买碑拓的。此碑拓要价“百五十金”,潘祖荫托二弟向“蕴苓”借款,如若蕴苓不借,则让二弟垫款。他再三叮嘱“火速,切勿小家相也。”还“放狠话”说“若蕴苓不付,则此次吾必收拾之矣!”让人读罢不禁捧腹。借钱借得如此“霸气”,也说明潘祖荫确实十分看重这一件碑拓作品。

杨守敬

杨守敬(—)名恺,更名守敬,字惺吾,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清末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杨守敬一生勤于治学,博闻强记,收藏宏富且精于鉴别。是一位集历史地理学、金石考证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

杨守敬的五通信札均是写给梁鼎芬的,梁鼎芬在职务上是杨守敬的“上司”,从信札内容来看,二人关系亦颇为亲密,时有约饮,亦有交心之言。梁鼎芬在在杨守敬母亲灵柩安置一事上出力帮了不少忙。此外亦有索要书画、有关河间献王的学术讨论等事。

王懿荣

王懿荣(—)字正孺,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人。鉴藏家,金石学家。“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潜心于金石之学。于书无所不窥,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时人咸推之为博学多识。为发现和收集研究甲骨文之第一人。

王懿荣的信札有17通写给潘祖荫,另有3通是写给煦堂(延煊)。写给潘祖荫的信大多涉及购藏古籍与青铜器。其中有一部分主要围绕松竹斋出售的青铜器展开。王懿荣建议潘祖荫购藏,并建议潘氏请清卿(吴大澂)代为商议,“必廉且速。”因为出售者“感激清卿”,“恐侄为之,渠知为长者购,必勒以待价也。”潘氏购入这批青铜彝器之后,王懿荣又与之商讨铭文释文,其中有与孝达(张之洞)见解不同者,王氏还笑称要与其“台此一杠”。

叶昌炽

叶昌炽(—)字鞠裳,江苏长洲人。藏书家,金石学家。叶昌炽为人简淡沉静,好稽考目录,辨别版本。曾遍览诸家旧藏。网罗前闻,捃摭轶事,成《藏书纪事诗》。年于邠州城西大佛寺石室之唐、宋、元人题刻,尽拓以归。

叶昌炽的信札上款人多为“兰墅”,据信的内容判断,应为叶氏的上司,所述内容多为课卷的批改情况,亦有托请上款人寻人代为抄录课卷中诗文者。其中有一信提及“今闻杨子通星使电来,俄人已允归祊……”“杨子通星使”即杨儒,杨儒字子通,号退庵,是晚清著名的爱国外交家,他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的对俄谈判中,坚贞不屈,保住了东三省未被俄国列强瓜分。

郑文焯

郑文焯(—)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号鹤道人、冷红词客、石芝崦主及大鹤山人。奉天铁岭人,晚清词人、书画家,金石学家。辛亥后,鬻画行医,往来于苏沪之间。博学多才,凡训诂、考据、辞章之学,以及医经、气纬诸秘籍、金石书画、古器考鉴,无一不精。郑文焯精通音律,工于诗词,于晚清词坛独树一帜。

郑文焯的12通信上款人均为刘世珩,所论多为古董买卖价格商议。郑氏在信中向刘氏出售的古董商品有竹刻、紫砂、书画、碑帖等种类,包括:张希黄竹刻、李茂林大壶、张约斋山水、李宓《万松山房缩临兰亭》等,均是古籍文献著录中比较重要的古代文物。刘世珩身居要职,财力雄厚、热爱收藏,他的藏品有众多海内闻名的“狠货”,包括:宋代王应麟撰《玉海》宋、元刻本,宋版《杜陵诗史》,唐代周昉《贵妃出浴图》真迹,宋代双忠砚,四古灯等。其中最值得一说的要数唐代珍宝大、小忽雷琴。刘氏亦以“双忽雷室”为其斋号,差人作《枕雷图》等,可见他对此二琴的宝爱。

端方

端方(—)字午桥,托忒克氏,满洲正白旗人。晚清政治家,金石学家,收藏家。笃嗜金石书画,从政之余,收藏彝器环物、绢素旧迹颇丰富。于中国新式教育之肇始贡献颇多,创办了暨南学堂及多家师范学堂,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儿园和中国最早的几个官办公共图书馆,于古籍文献之保存厥功甚伟。

端方所写的信札有写给同僚(乙盦,沈曾植)谈论时事者,有写给亲属(五弟,或为端绪)询问日常者,有写给友人(文石先生,李葆恂)邀约欣赏汉印者,亦有写给下属(花农,徐琪)答复所请事宜者。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所录书札中许多是形制精美的花笺,此亦是本书一赏心悦目的特点。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鱼传尺素”“云中锦书”系列等精品信札类图书,是希望能将以毛笔、水墨书写在宣纸、花笺上的汉字这一优美、雅致的传统文化以高清印刷的方式呈现给更多热爱传统、希望延续传统的读者,以期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之花日渐灿烂,盛放神州。

私享书坊甄选

《笃斋藏晚清金石家翰札》

李雋编

西泠印社出版社

①精装本锦缎包面带函套

②特装本竹板嵌锦缎封面带函套限量部

--END--

主编丨王成业

编辑丨「私享艺术」全媒体运营中心

出品丨私享时代文化传播

媒体传播丨展览策划丨书画经纪丨图书出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cz/1079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