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史靺鞨迁居辽北西部文明播报

第三节 靺鞨迁居辽北

  靺羯南迁

  在夫余国与慕容鲜卑、高句丽、突厥等族的持续争斗中,原居于夫余国北面的挹娄后裔勿吉(mòjí)逐渐强大,于494年南下灭亡夫余国。此后勿吉在白山黑水之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成长为靺羯(见旅顺口“鸿胪井碑石刻”)也即靺鞨。靺羯起初分为七部,民国六年《开原县志》“一号粟末部,二伯咄部,三安车骨部,四拂涅部,五号室部,六黑水部,七白山部”。

  夫余国灭亡后夫余部族离散,辽东地区形成真空地带,高句丽向辽东发展的同时还向朝鲜半岛南部扩张,一时无法全部填充这一巨大空间,于是靺羯各部陆续南迁。最先南迁的是南部靠近夫余、高句丽的粟末靺羯,随后是黑水靺羯、越喜靺羯、拂涅靺羯各部。

浮渝靺鞨

粟末靺羯也称粟末靺羯、涑沫靺鞨,名称源于始居地涑沫江,即今松花江。粟末靺鞨本来居地就极其偏南,又较早南迁至夫余州东辉发河地区,即今梅河口、柳河、辉南等地。后来大批南迁的粟末靺鞨来到今清河等夫余州地区,便融入了当地居民中。光绪本《开原县志》“建置”条载“隋曰靺鞨,皆边地也”。这些被称为靺羯的粟末靺鞨,不断被夫余州当地所同化,与夫余人后裔通婚,形成了新的种群被称为夫余靺鞨,夫余即浮渝,故史料写作浮渝靺鞨。

  学界通论“浮渝即夫余也”。《旧唐书·地理志》“黎州”条称内附的粟末靺鞨乌素固部为“浮渝靺鞨”;《宋史·渤海传》有宋太宗《赐乌舍城浮渝府渤海琰府王诏》,称夫余府为“浮渝府”。今开原、清河、西丰一带的靺鞨称浮渝靺鞨。

  鄚颉

  粟末靺鞨中也有一部迁来今昌图八面城一带,《昌图府乡土志》“隋唐为契丹、靺鞨地”。《奉天通志》金石志、《昌图府志》及诸本《昌图县志》“古迹志”皆记曰:“八面城……于西北隅掘得铜印一颗,篆曰‘混里海巴哈靺鞨印’,旁注‘大定七年内府监造’。”此印虽为金代之物,但其中的“靺鞨”二字却是隋唐以来的靺鞨文化遗存。

  来至昌图一带的这部分靺羯,与当地夫余人通婚,演化为鄚颉(mào jié)。高句丽在昌图八面城一带,专为鄚颉人设置了鄚颉州,州治设在今昌图八面城。

  无论鄚颉,还是浮渝靺鞨,都是夫余人后裔与靺鞨人种通婚形成的新族群,是清河等辽北地区独特的民族种群,在历史学、人种学、基因遗传学方面意义重大。

  黑水靺鞨

  到了隋朝,清河、开原等辽北地区,黑水靺鞨日渐增多。如民国六年《开原县志》“隋唐时为黑水靺鞨所踞”;民国十八年《开原县志》开原“隋为黑水靺鞨”;《法库厅乡土志》“隋属黑水”,反映出此期辽北地区不仅有浮渝靺鞨,还有黑水靺鞨包括越喜靺鞨等。黑水靺鞨被单独提出来,还是表明黑水靺鞨人数众多。

黑水靺鞨至隋初发展到“分十六落”,即成为有16个部落的部落联盟,“其酋长曰大莫弗瞒咄,世相承为长”。民国六年《开原县志》“黑水部尤健劲”,正因为如此,黑水靺鞨不但在辽北地区生存下来,还较有作为,固而能在古代志书上留下一笔。

  越喜靺鞨

  越喜,也作粤喜,亦称越喜靺鞨、越喜部,隋唐时期黑水靺鞨16部之一,《新唐书·黑水靺鞨传》载黑水靺鞨“又有拂涅、虞娄、越喜、铁利等部”。越喜靺鞨原居乌苏里江以东至日本海地区,后随黑水靺鞨南迁至东辽河以南,居于黑水靺鞨西南,《册府元龟·外臣部》载粟末靺鞨“西接越喜靺鞨,东北至黑水靺鞨”,新旧唐书也记载渤海国西北至越喜靺鞨。越喜靺鞨最后定居在辽北地区,分为两部,一部在夫余州南部今铁岭县,一部在夫余州北部今昌图县八面城至公主岭市一带。

  越喜国

  越喜靺鞨迁居辽北吉南地区后,于隋朝初年草创了越喜国,时间约在六世纪末七世纪初,为高句丽的属国。

关于辽北越喜国的史料,《辽史》“东京银州”条载“新兴县,本越喜国地”;民国二十年《铁岭县志》“沿革”条记载铁岭“隋属越喜国地。唐富州,渤海大氏取越喜国地改富州”,可见辽北历史上确实有越喜国。

 越喜国王城为越喜城,高句丽后期升为越喜州,位于今铁岭市银州区银州古城。《满洲源流考》《续文通考》等史料皆载:“范河出城东南百二十里,西流过城南,西入辽河,则粤喜国城,正在今铁岭县也。”以致于唐代在此建越喜州都督府,《盛京疆域才》“越喜州都督府,当在今铁岭县境”。

  越喜国范围

 越喜国范围是“越喜故地”,《新唐书·黑水靺鞨传》“越喜故地为黑水靺鞨居之”,在今辽北、吉南地区,包括南部的今铁岭县、开原市和北部的昌图县、四平市、公主岭市等地。

(1)铁岭。《辽史》东京银州“新兴县,本越喜国地”;唐熙版《铁岭县志》载“粤稽铁岭县……至隋为越喜地,唐时渤海大氏取越喜地改为富州,属怀远府”。

(2)开原。《盛京疆域考》谓“古越喜地,在今开原县南”;《全辽志》谓古越喜地“在开原东北”。

  (3)昌图八面城。《盛京疆域考》载“越喜,今昌图府境”;《盛京通志》载“柳河,今昌图府境,原注本渤海越喜县地”。

(4)信州今公主岭。《辽史》东京“信州本越喜故城”;《盛京疆域考》“《一统志》按《辽史·地理志》‘信州自是古越喜地’”。

  越喜国存在了六七十年,直到668年方随高句丽一起被大唐灭亡。

年8月23日刘兴晔于开原

作者/来源:曾经东北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lingshizx.com/tlscz/1023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